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5)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

第八功德相─輔翼圓滿

「無量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從。」

緊捺洛者舊云緊那羅(ki3nara),ki3為疑問詞,nara 為人之意,意譯作疑神、疑人、人非人。此云歌神,能歌詠,《華嚴經疏》載其為天帝之執法樂神。與乾闥婆同事諸天,天須之時更互來去。又云疑神,體是畜生形狀,似人面貌端正,頂有一角,人見生疑不知為人為鬼畜耶,故名疑神,此是天之樂神。

緊捺洛者舊云緊那羅(ki3nara),是有點像人,但又不是人的樣子這邊翻成歌神,能歌詠,因為緊那羅是像人樣,但又不是真的是人,他很會唱歌,主要是在天上供養這些天神歌曲、唱歌。在華嚴經疏》載其為第四天忉利天宮玉皇大帝的執法樂神,在主管天樂的,天上的音樂非常殊勝美妙的,不是我們凡間可以比擬的,這是緊那羅的工作與乾闥婆同事諸天神,跟上面所講的吃香的這些神,聽候天神的差遣,更互來去,諸天如果需要他們來奏樂他們就隨時要來,緊那羅可以想像是天上的樂神懷疑說他像神一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的身畜生形狀,但是,又有人的臉孔,而且面貌端正,只是頭有一角,人看了,懷疑這是人,還是畜牲呢?不知道。很多鬼神都是動物靈,他們都有著畜牲的身體,但是,緊那羅他的形狀比較特別,人的臉孔、動物的身體及頭上有長一隻角,說神不是神,說人不是人,主要是天上的樂神。

莫呼洛伽者舊云摩睺羅迦(mahoraga),莫呼此云大,洛名為腹,伽名為行。此是蟒神。譯作地龍、大蟒神、大蟒蛇、大胸行、大腹行、大胸腹行,亦云地龍無足腹行神。因毀戒、邪諂、多嗔、少布施、貪嗜酒肉、怠慢持戒,遂墮為鬼神;其體內多嗔蟲啃食其身,痛苦異常。有說是世間廟神,受人祭拜酒肉後,悉納入蟒腹。又龍蛇難辨,以鑑別於龍,故以大蟒蛇稱之。

莫呼洛伽者舊云摩睺羅迦(mahoraga),莫呼此云大,mah2 + uraga變成mahoragah2 + u= houraga蛇形鬼,又uras烏洛為胸腹,gagam變來,名為行走,莫呼洛伽、摩睺羅迦就是腹行神,用肚子來走路的大蟒神,當然字義沒有講是蟒蛇、大蛇,但是,這種樣子就像蛇一樣長長的,用肚子在走路的,此就是蟒神。譯作地龍、大蟒神、大蟒蛇、大胸行、大腹行、大胸腹行,亦云地龍無足腹行神、地龍。但是祂是沒有腳、用腹部來走的神。

他怎麼會受這種感召呢?因毀戒、邪諂(用邪心去諂媚,說人家不正當的話)、嗔心很重、布施很少,又貪吃肉又喜歡喝酒、態度傲慢地在持戒,有上面這類因緣的鬼神,遂墮為鬼神,就是摩睺羅迦;其體內多嗔蟲啃食其身,痛苦異常。他體內有很多的蟲在吃他;為什麼這些蟲,叫嗔蟲呢?大概是因為很會生氣所感召的瞋蟲。有說是世間廟神,受人家拜拜,用酒、用肉祭拜,把祭品全部都吃進去蟒腹腔裡面。還有摩睺羅迦,龍不像龍、蛇不像蛇,有時候很難辨別,為了跟龍有所區別,不要濫用,全部都稱作龍,龍有龍的樣子,故以大蟒蛇稱之。

人非人等者,有八部神悉非人作人形來聽法故曰人非人。故舍利弗問經云非八部鬼神皆曰人非人也。又云人者總攝一切人,非人者總攝一切人非人。又云人非人者疑云為是人為非人也。

人非人等者有八部神,這八部神悉非人作人形來聽法,在這最勝光曜七寶莊嚴的大宮殿裡,這八部天龍鬼神,上面講的都是如來所幻化的,雖然有人的形狀,但不是真的是人,故曰人非人,這是一種說法;另一種說法,在《舍利弗問經》云非八部鬼神皆曰人非人也,為什麼叫人呢?總攝一切人。為什麼叫非人呢?把一切非人總攝受進來,所以在這裡等於有兩種:一切人跟非人等,如果講天龍八部他是人非人,如果講到聽法的大眾很多很多,這裡面有人、有非人或人非人就有兩種樣子的眾生。人非人者疑云為是人為非人也,這是講一種。看經典裡面,如果在人間,人非人等可能就是有人跟天龍八部的非人、人非人;在世尊的大宮殿裡面,眾生都是化的,人等於沒有,都是僅有人形,都是這些天龍八部。

談到天龍八部果報之因,依《舍利弗問經》說八部因。彼經云,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八部鬼神,以何因緣生於惡道,常聞正法?佛言:以二種業,一以惡業,生於惡道;二以善業,多受快樂。

為什麼會出生為天龍八部眾生?每一種眾生都有他的因緣才會出生,天龍八部出生的因果是怎麼樣的呢?依《舍利弗問經》說八部因。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八部鬼神,以何因緣生於惡道,卻能常聞到正法?在天、阿修羅跟人算是善趣,其它的都算惡道、惡趣,雖然不是畜牲道,但是,有畜牲的樣子,那是另一種沒有實質肉體的眾生,他們在不好的惡道中,怎麼可以常常去參加法會,聽世尊講經說法?佛言:以二種業,一以惡業,生於惡道;二以善業,能夠聽聞正法,多受快樂。

此八部皆曰人非人者,(1)天神者,先身以車轝等供養三寶、父母賢聖之人,猶懷慳險、誑嫉故受此身,如普光淨勝天神等。(2)龍者,先世修建德本,廣行布施,不依正念,急性好瞋,故受此身,如摩尼光龍王等。(3)夜叉神者,先世好大布施,或先損害,然後饒益,隨功勝負,故受此身。(4)乾闥婆者,先生亦少有瞋恚,常好布施,以青蓮華自嚴,作眾伎樂,今為此神,常為諸天奏諸伎樂,因名樂神。(5)阿修羅者,志強不隨善友所作淨福,好逐幻偽之人作諸邪福,依傍邪師,甚好布施,又樂觀他鬬訟,故受此身。(6)迦樓羅神者,先世修大捨施,常有高心,以陵於物,故受此身。(7)緊那羅者,昔好勸人發菩提心,未正其志,逐諸邪師,故受此身。(8)摩睺羅迦神者,亦布施護法,性好瞋恚,故受此身。

(1)天神者,就是上一世以車轝等供養三寶,把交通工具什麼之類的供養三寶、父母或者一些賢聖之人。賢人、聖人要仔細分的話,比較正規的說法是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三十位是賢人,菩薩跟十信位的阿羅漢是聖人,十信位裡面的第十信位是阿羅漢、辟支佛;為什麼十信位的阿羅漢反而是聖人?因為他專門修持戒律,德行清淨,所以得解脫;地前菩薩學智慧,定力還不夠,發菩提心學菩提道,修六波羅蜜,但心還不清淨,要學無量智慧;一個是學定力,解脫智慧,一個是學無量的智慧,那是地前菩薩,還沒有成就菩薩道以前,都是心不是完全清淨,稍微要了解這些概念。

就是你用這些交通工具去供養三寶佛、法、僧,父母、賢聖之人,但是,供養歸供養,心猶懷慳險,心還不是很清淨,所以有慳貪的心、危害人家的心,誑嫉是常常講話讓眾生煩惱,恐嚇人家或亂批評人家,用語言使眾生煩惱,講一些威脅、恐嚇的話,使人家煩惱,還有嫉妒心。此等人受此身報。這嫉妒心修持很重要,如果男人有嫉妒心,下一世一定會變成女生,這是很重要的一個不好的因果種子,做為女生的嫉妒心就比較重一點。你要小心,對別人不要有嫉妒心,人家好就好、人家富有就富有、人家修得不錯,要隨喜功德讚嘆,不要有嫉妒心,雖然修供養有善業,可以聽聞正法,但是,心不清淨,出生做以下的這些神類,不是高天,高天就是色界天、無色界天這種修行、真正打坐修行的;欲界天只有修福德,沒有修禪定,所以這些天神有各類,如普光淨勝天神等。

(2)龍者,他是怎麼來出生的呢?先世修建德本,上世有修行,道德行為還不錯,廣行布施,但是,不依正念,沒有正知、正見,布施很好,但是,你布施只要想求果報,沒有正知見的正念,或者是貪求未來會好而去行布施,這種不正當的正念,前面廣行布施,修建德本是好,但,後面有不依正念,性子急,又好喜生瞋,就有可能出生做龍,個性很急,動不動就要發脾氣,瞋心是眼睛看了不舒服,就發脾氣,嗔心是看了不舒服,嘴巴就罵了,因為嗔心,受這種果報。

你看龍,他一生氣就吐火,祂的嗔心很重,不如意一口火就吐出去了,這些因緣,故受此身,如摩尼光龍王等。龍的果報也不錯,摩尼就是寶珠,摩尼會發光,有一個龍王叫摩尼光龍王,他修建德本、廣行布施,但是,正念不夠,個性很急,又好嗔心,所以受這種果報。

(3)夜叉神者,先世好大布施,太喜歡布施了,但是,或先損害,然後饒益,反正布施,要布施之前就先稍微修理修理、破壞人家,從心裡面或者從名譽上、從些什麼,給人不舒服,然後再給他好處,隨功勝負,有一點功德就喜歡去比勝負,誰做得好、誰做得差一點,有點像阿修羅一樣,常常愛跟人家比較不輸人家,感受的果報就是夜叉神,你可以想像如果碰到夜叉神時,你一定先被他修理修理、捉弄捉弄,然後也許他再來護持你修行,這是個性使然

(4)乾闥婆者,有時候稱為尋香鬼,這裡先世亦少有瞋恚,上一世做人時,還是有點點的瞋恨心,脾氣不好,常好布施,喜歡布施,這裡都是提到布施所感召的功德,大家都是有在做布施。第一個天神比較好,要供養三寶、父母、賢聖,布施的對象比較好一點,其他的這些鬼神,布施的對象都是一般的。以青蓮華自嚴,以青色的蓮花來自我莊嚴,又作眾伎樂,又喜歡彈胡琴、鋼琴、玩笛子,很喜歡玩弄樂器,死了以後,就有可能出生做乾闥婆;現在這個神格,常為諸天奏諸伎樂,因名樂神,有時候稱為樂神。你要了解每個人的因果,你喜歡音樂、又喜愛布施、脾氣又有一點、又喜歡莊嚴自己,可能死了以後的果報就是做天樂神

(5)阿修羅者,志強不隨善友所作淨福,意志自我堅強、個別閉關用功,不隨善友,不跟人家一起用功,獨來獨往,這樣所做的清淨福報、獨自修行,這是好的一面;但是,不好的,好逐幻偽之人,常常去追逐那些胡思亂想的、不確實的,或者是很喜歡講不真實的話,或者會幻化、神變的人,不真實的行為也做出來、有點假裝好人之類的,但是,其實做一些不正當的福報。

依傍邪師,依靠這些邪魔外道為師,你可以想一般不是正統佛教的,他們也在講修打坐、修行,這些人也說在修行,依附這些邪師,他同樣的甚好布施,又樂觀他鬬訟,只要別人有官司,他都喜歡看熱門,喜歡說來說去,這種心還不淨。

佛教徒應該是以平和為貴,不要鼓勵去人家打官司或者是告來告去,或者是講話於同修、朋友得罪了,你要喜歡打報告、打小報告,這沒有修忍辱法,常常會犯這種小毛病,這樣就有機會感召為阿修羅;我們以前講過阿修羅的形相、身高,男的長得很醜陋,女的長得很美貌,故受此身。

(6)迦樓羅神者,這個是什麼感召的呢?先世修大捨施,對於布施很捨得大錢,再好的東西都喜歡給人家,但是,給了以後常常有一個心態,我能給,因為我富有我才能給,一個心好像高人一等,把布施的工作,看成是救濟窮人一樣,不是因為慈悲心來救度別人,用高高在上的心理,像企業家,如果沒有正知見,出了一億、兩億好像不得了了,施捨給這些法師或者那個道場功德很大,自以為是的心會使他以陵於物,這個心貢高我慢,對於眾生或者施捨的東西都不是很愛惜,你施捨的這些東西或者金錢什麼的,你應該是非常誠心的看待這些東西或者這些錢,然後再轉給所布施的對象,如果沒有這些誠意,大施捨是有,但是,心態不正,常常居於高位一樣的去布施,不管是出家師父或者父母也好,把這個心的姿態擺得很高,給你父母,好像我錢給你,你應該感謝我,不是說你在養你的父母,像這種不正常的心態,你會感召出生為迦樓羅神

(7)緊那羅者,昔好勸人發菩提心,自己很喜歡叫人去修大乘、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但是,自己卻未正其志,知見不正、志向也不對,或者是偏向喜歡學一些怪力亂神的能力未正其志、走偏了,不知道學佛法就在修這個心,走旁門走道,追逐諸邪師,學一些什麼超能力,可以算命也好、可以觀未來或者可以幹什麼,學這些有的、沒有的,故受此身之報;長得人不像人、畜牲又不像畜牲,這第七種緊那羅、人非人。

(8)摩睺羅伽神者,亦布施護法,性好瞋恚,脾氣太壞了,這個壞脾氣比較離譜一點,有的是少瞋恚,這裡是性好瞋恚,脾氣大大不好,故受此身,所以出生做大蟒身。有些善行而脾氣特別壞的,都可能感召出生為大蟒蛇,像《梁皇寶懺》也是梁朝武帝,囑國師寶誌禪師所製懺本,為超度其夫人郗氏所制之慈悲道場懺法。據《南史梁武德郗皇后傳》載:后酷妒忌,及終,化為龍,入於後宮,通夢於帝,或現形,光彩照灼。又據《釋氏稽古略》卷二載,梁武帝初為雍州刺史時,夫人郗氏性酷妒,既亡,化為巨蟒,入後宮通夢於帝,帝制慈悲道場懺法十卷,請僧行懺禮,夫人遂化為天人,在空中謝帝而去。其懺法行世,稱梁皇懺。

總結,這裡面好壞交結在一起的果報,一個是布施善行,一個是心態不正所造的惡業,你要圓滿真正學佛法的話,布施,然後心地正、知見正,不依邪魔外道,依真正的佛、法、僧三寶,這樣你不是成為菩薩的話,起碼也可以生比較高天,色界天,色界天初禪、二禪,如果,可以到二禪,起碼有須陀洹的果位,斷三結就有須陀洹的果位,如果光是修心,斷身見、戒禁取,沒有戒禁取見了,不去守不正常的邪戒,斷掉疑心病,疑佛法、疑佛理、疑人事物等等的,心不淨、懷疑心等都要斷,這樣禪修間起碼斷這三個就好,就有須陀洹果,天上人間來回七次,就可以證阿羅漢果。如果你修心,這個心對於身體不執著,不要去亂守邪戒,要守正戒,然後沒有疑心病,如此未來,七次天上、人間來回,得到阿羅漢;所以布施是一回事,心態要正,修內心不清淨,這樣天龍八部應該跟你比較沒有因緣。

《佛地論》云,云何淨土超過三界所行之處,而有天等以為眷屬?天等皆是三界攝故,淨識如是攝受變現為嚴淨土故不相違。或為成熟所化有情,示現如是變化種類。如為調伏劫比拏王(古代印度國王,為南憍薩羅國王,與佛陀之因緣極深廣;佛陀嘗為調伏劫比拏王,而變現無量轉輪王。)現化無量轉論王眾眷屬圍繞。或諸菩薩化作無量天龍等身住淨土中以供養佛,或自化身為天龍等翼從如來,故無有過。《梁攝論》亦云,於淨土中,實無如此天龍等眾,欲令不空,故佛化作如此雜類。

《佛地論》云,為什麼我們所講的淨土,都是超出三界的,不是只有西方極樂世界?現在所講的毘盧遮那佛最勝光曜七寶莊嚴的受用土,就是娑婆世界的淨土或者十方佛土的淨土,甚至於彌勒淨土,其他方便大菩薩居住的方便淨土,這些都超過三界所行之處,因為三界都還有果報。你願去彌勒淨土或者去諸大菩薩的方便淨土,有菩薩在教化,慢慢的因緣成熟,就可以得解脫知見,彌勒淨土,未來彌勒菩薩下生成佛時,大家都一起下生,聽經聞法,只有三會,就度了幾十億人(經典講九十九億,九十九億是以千萬為億,用我們萬萬為億的話,起碼有八、九億人、十億人);有一部經講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一會,只有度一千二百五十個人成大阿羅漢,這部經典應該很早就講了,一千二百五十個人應該是前面的耶舍親朋,世尊衪度了五比丘以後,就度這個耶舍,加上他的親朋加起來五十一位,然後再去度大迦葉,大迦葉五百,他兩位兄弟各二百五十人,共一千,再去度舍利佛及目犍連及他們的徒眾共二百,這些第一次說法度一千二百五十人,他沒有講第二次、第三次,衪在人間講經說法三百會,後來就沒有講了;大部份在人壽八萬歲或者六萬歲、四萬歲時候出現的佛,因為這些時期的人,德行比較好,講經說法幾會就夠了,大家智慧好、道德行為好,末法時期的眾生智慧淺薄,我們人壽百歲時,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比較辛苦,講經說法很多會,度的人雖然很多,但,以人來講的話還是受限制。

而有天等以為眷屬?這裡經文在講,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淨土,為什麼有超越三界的福德果報,還具有這些天神來做為他們的眷屬,因為所有天神皆是三界所攝。欲界天,當然是比較低劣的天界、天神,色界天,比較優勝,無色界是沒有天界處,他是得無色界定,這上來心地的清淨程度是愈來愈高,只是他沒有真正學到佛法,從內去修正自己的個性、習氣,沒有辦法得到究竟解脫。

淨識如是攝受變現為嚴淨土故不相違。這些天神,雖然沒有究竟解脫,但是,他們的心是有點清淨,不完全清淨,完全清淨就是聖人了,因為他是不完全清淨,但是,有點初步的定力,有點清淨,才有定力,這樣攝受為如來受用土,這樣不能說有相違背,理論上沒有衝突。或為成熟所化有情,示現如是變化種類。也就是說毘盧遮那佛或者釋迦牟尼佛,衪為了要讓所化的有情能夠成熟,就示現變成那麼多的天龍八部在衪的大宮殿裡,變成一個眷屬圓滿。

如為調伏劫比拏王,(古代印度國王,為南憍薩羅國王,與佛陀之因緣極深廣,幾世因緣,佛陀嘗為調伏劫比拏王,變現無量轉輪王,現化無量轉論王眾眷屬圍繞。一個國王如果沒有善根的話,貢高我慢心一定很大,因為佛陀跟他過去的因緣很深廣,佛陀用講話他聽不下去,就變現無量的轉輪聖王這麼一次、一次來教化他,轉輪聖王講的大概都不是解脫的道理,都是講一些戒律,都是講正法,正法等於講持戒,能夠得到善果報,佛法是講解脫法,講解脫法這才是正法輪,轉法輪;如果你只會學守種種戒律不得解脫,那你只是在修正法,不是在學佛教的正法輪,正法輪是求解脫的,不受一切法所左右,有能力擺脫一切障礙、業力

現化無量轉論王眾眷屬圍繞,佛陀衪自己變現成轉輪王,而且不是只有一個,是無量的轉輪王,還有很多的眷屬圍繞著這轉輪王周遭。或諸菩薩化作無量天龍等身住淨土中以供養佛,讓大眾看了那麼多的天龍大眾在淨土中供養佛、法等等的殊勝現象,或自化身為天龍等翼從如來,或由如來自己身,變化很多的天龍跟隨著衪,這樣看起來聲勢比較浩大,這樣也沒有什麼過錯,為度此國王不得不這樣做。

有一些菩薩很喜歡辯論,提出問題,既然是如來大宮殿裡面,為什麼要自己化這些眷屬等現象?化這些現象不是為了好看,主要還是讓其他還沒有究竟的,生起恭敬心、生起殊勝心、生起愛慕心,才會發心去修行,所作所為一切都是慈悲心故,如來具大慈、大悲、大喜、大捨,所以要有形無形變化一大堆,來吸引一切眾生,使他們一心向佛道。

《梁攝論》亦云,於淨土中,實無如此天龍等眾,欲令不空,故佛化作如此雜類。《梁攝論》是梁朝真諦法師譯世親法師釋論,中云於淨土中,實無如此天龍等眾生,欲令不空,故佛化作如此雜類就像阿彌陀佛的世界一樣,為了點綴聖地,不讓它那麼單調,化很多的鳥,這些鳥都是在唸佛、唸法、唸僧,道理一樣的在說法;我們當然還沒有那種程度去觀看到如來世界裡面,有那麼多不可思議圓滿的種種現象,有的人就會去思考這些問題,這些就是在《梁攝論》裡面,有很多的菩薩就提出這些問題,人家這麼問我就這麼解答,人家那麼「論」就那麼解答。

如果您很喜歡動心的話、去思考問題,你去看這些「論」,你會比較有興趣,還沒有到大菩薩境界,這些「論」,你看起來會覺得很煩瑣;如果學空觀、修解脫的人,他不大喜歡去看這些「論」,你叫我不要動心、叫我不要去發問、叫我不要去思考,因為智慧還不夠,這個心求解脫都來不及了,還去跟人家講這些大道理。

你看《大智論》就提出很多問題,所有的「論」都是菩薩寫的,提出一句話,有什麼人家不了解的,這邊問,他就給你解答,那邊問,就給你解答,有時候當然是自問自答,因為他知道你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這樣問、這樣答,等到你智慧開了以後,你懂了很多世間、出世間或者超世間以外的事情,這些你就很有興趣去看。

就像現在一樣,你學空觀、學解脫已經來不及了,叫你去唸咒、去學另外一種咒語,你又覺得不太想去學,這個心不大想放開,這個不能說他錯,每個人修行過程的境界,會影響他那個時候所需要做的、所需要學的佛法,那不一樣。

眷屬圓滿講完了。

「廣大法味喜樂所持。」
  此明第十任持圓滿。所持者是謂所任持,依廣大法味,生喜樂心依法任持。任持者也就是任運持受。任運指非用造作以成就福德智慧事業,亦即隨順諸法自然而運作,不假人心造作之義,有似「無功用行」之義。

第十個任持圓滿,「廣大法味喜樂所持。」這個大宮殿裡面有什麼殊勝的,會變成這樣子?你要任運持執什麼東西?廣大法味喜樂。說明宮殿殊勝裡面可以享受到廣大法味喜樂。

  此明第十任持圓滿。所持者是謂所任持,依廣大法味,生喜樂心依法任持。任持是什麼意思?任持者也就是任運持受,因為你的心讓它清淨自在,才有廣大法味可以攝受,不然這廣大法味你接受不了,要任你的心成清淨,任運你的心,你的心不清淨,要千錘百煉,讓它慢慢運轉到最後清淨,一清淨,你就可以接受到佛法的廣大法味喜樂

任運指非用造作以成就福德智慧事業,修佛法是學無為法,不以一法應緣,自心自然清淨,能成就無量福德智慧等事業。《金剛經》裡也講了此道理,講了那麼多的法,任運任運、自在自在,任運也好、自在也好,都是在講不用一法對一切法,《般若經》的主要道理在講這個,你要任運自心,那就非用造作以成就福德,以成就福報、德行,甚至於成就智慧的事業。

換言之,亦即隨順諸法自然而運作,不假人心造作之義,這就是任運。你的自性本來可以隨順應緣,我們卻常常用這個妄心來應緣,一方面你是煩,二方面不能正確去應緣,會把事情搞砸。佛法在講,最高明的人,就是不用一法,所有的業力或者事情也好,你不用一心,卻可以讓所有事情圓滿進展,你對業力不用一心,你就不會被它抓住,然後果報就現不起來,這就是隨順諸法自然而運作,自然運作等於沒有在運作,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我在運作,而是由你的自性空去轉一切緣。

不假人心造作之義,這就是任運。禪宗在講任運自心、任運自心,要怎麼任運?不假造作,由自性隨緣去運作,修無為法就是這樣子。有似「無功用行」之義。「無功用行」是八地以上菩薩所具有的能力,這是達無學位,因為他真的是任運自在,還不用一心,他不必學法了。我常常講八地菩薩有不必學的,但其實還是有要學的,神通變化這部份還是要學,化導眾生的智慧還不圓滿,這還是要學。

所謂無學,就是對內心不清淨去除法,不必學了,他已經自在了,但是,還有很多他方面的還是要學的。七地以前的菩薩,剛剛講的地前菩薩也好或者阿羅漢也好,還是要學習某些法的。雖然阿羅漢也是無學位,是自我解脫,但是,以後他要行菩薩道的話,他還是要學,要學智慧。七地以前的菩薩都是有學位,學一切斷內心的習氣毛病、學一切佛法的理念,學六度、十度波羅蜜等法。

   法味者即妙法之滋味,又作佛法味、法智味。佛所說之法門,其義趣甚深,須細細咀嚼體會得,方生快樂,故以美味譬之,稱為法味。法味喜樂亦稱法味樂, 指甚深妙法甘味所生之快樂。此處廣大法味喜樂是指如來畢竟住持不虛作味住持佛國,其願力不虛作大用之法樂;眾生則以如來類事起行願取佛土味,隨類歷事起修行,願取清淨佛土之法樂,是謂廣大法味喜樂持。

 

佛法味,能夠妙,只有佛所說的法,其他的法妙不起來,你說那些外道的有為法或者是自性真如產生神變的一切功能去學這些,那個還產生不了妙,你要得真正的妙,要從高層次佛法裡面去學,又稱佛法味、法智味。佛所說之法門,其義趣甚深,須細細咀嚼體會後悟得,這樣慢慢體會以後,你會產生心的快樂感,這樣以美味譬之,稱為法味。我們吃東西,有此東西的味道,學佛法有佛法有佛法的法味。學小乘法,有小乘的法味;學大乘法,有大乘的法味,無上密乘也有無上密乘的法味,學如來菩提更是最高的法味,這些等等的、不一樣的都是屬於佛法味。但是,這裡所受持的,能夠享受的,就是廣大法味,最廣大大的法味

法味喜樂亦稱法味樂。法味樂,內心產生歡喜法味喜樂,指甚深妙法甘味所生之快樂,這只是一個譬喻,其實在無上解脫法裡面,對於各種佛法,雖身能體會,但不能產生一種執著、貪愛的心。你說,怎麼叫做喜愛?最大的快樂就是涅槃、寂滅為樂,寂滅已經沒有心了,怎麼會有人世間那種喜愛的法樂?沒有。你要把這個區別出來,在進入寂滅不動的心中,能夠了知一切因緣,但不受一切因緣左右這種境界,這種境界才是最大的廣味喜樂。

廣大,何謂廣大?此處廣大法味喜樂是指如來畢竟住持不虛作味住持佛國,如來報身一定住持在佛國那裡,然後,不用虛假的去做一些的法味,就能夠滿足眾生心裡所要的佛法法味。其願力不虛作大用之法樂,讓我們能夠得到真正涅槃的寂滅那種法樂,不是讓你感受到三界所有的那種禪定快樂。你說世間禪定的快樂,每一個禪定都有它的絲毫快樂,這種快樂不是佛所講的,佛所講的廣大喜味法樂,一定是涅槃寂滅,這種無上的快樂。一個人如果對種種事情都沒有罣礙、恐怖、祈求,那個心是很平常的,那種快樂你說他快樂嗎?也是很快樂,你說他真快樂嗎?也沒有什麼可快樂的,就是心永遠不變的守住那種空寂。

眾生則以如來類事起行願取佛土味,對我們來講,如來衪會化起不虛作味的種種法,讓你體會到種種法味喜樂,我們眾生要以如來各種不同的智慧,譬如次第法裡面的法智、類智,法智是我們人的一種層次,類法智就是有一種禪定境界的智慧,不是真正人的不清淨的心所產生的狀態的苦、集、滅、道,還沒有清淨以前人的層次,還有清淨了,跟天神的禪定類似的這種智慧,這是高一點的。我們可以隨眾生,就是我們可以隨諸佛現起一切事、所產生種種的法智或者類法智,我們發起願求,來取得佛土法味,隨法智或者類法智隨各類來經歷種種的事情,然後開始來修行。

佛法,像四聖諦或者四聖諦法智,或者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八正道,你要依各種境界、層次,來取捨你要學什麼法,這樣願取,我們最後最後願取種種清淨佛土之法味樂,當然是至高無上的做法,才符合廣大如來所任持的、給予的這種無上涅槃的法味,讓我們來喜愛、來歡喜的去受持,如來有這個能力來化起這些現象,成就眾生道業。

「現作眾生一切義利。」
  此第十一事業圓滿。如來於此中,自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或令一切有情自作一切義利。義者梵語 artha,音譯阿他、阿陀。意指:(1)意思,(2)道理,(3)意義、價值、利益等。利者梵語upakāra,又作饒益,略稱利、益,指隨順佛法而獲得之恩惠及幸福。利分為自利與利他二種;自利他稱為功德,利他則特稱為利益。

第十一個是事業圓滿,事業是修行的大事,你所要修行、所要做的事情,都是事業。事業圓滿,如來於此中「現作眾生一切義利」。要講大家得到廣大法味喜樂,讓我們任持,那就要化起眾生的一切義利。讓眾生得到一切的義利,什麼是義利?現在要仔細說明。

  此第十一事業圓滿。如來於此中,自能現作一切有情,對一切有情,現起一切法,什麼法呢?就是上面所講的一切廣大法味喜樂,讓眾生獲得一切義利。義利在佛法上還要仔細的解釋,義利是什麼?或令一切有情自作一切義利。如來化起讓大家得到一切義利或者是由我們自己來做、來進行修行的事業,也可以得到一切的義利。

何謂義?每個梵文都有不同的義意,義者梵語 artha指事業,你要學梵文跟巴利文,其實巴利文,後代的人愈來愈懶惰,道德衰弱、連嘴巴也懶惰了,巴利語 attha,音譯阿他、阿陀。梵語有R的音,巴利文就轉化掉,省略了。意指:(1)意思,(2)道理,(3)意義、價值、利益等。利者梵語upakāra,又作饒益,略稱利、益。義利,有意思、道理、價值、利益;利,也包括在這義利裡面,那你就節省了,但,是以梵文來講它是包含兩個不同的義理在裡面,有道理不見得有義利,有價值也不見得有義利,有價值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還是對大家?都不一樣的。

義利,一定對大眾、眾生有正面的效果,不是單獨對某個人、單獨對某一個團體、單獨對某一些特定的對象來產生義利。普遍的價值觀來講的話,佛可以沒有分別心的現作眾生一切義利,指隨順佛法而獲得之恩惠及幸福,大家普世平等都能夠獲得。再以義利來講的話,利分為自利與利他二種,剛剛講的要普遍都能獲得,如果自利就不行,利他也不圓滿,要自利、利他兩種具足,才能叫利;自利他稱為功德,自利不利他,那是自私,不算為功德,阿羅漢自我成就功德有限,你能夠自利,又能夠利他,這才是圓滿功德。利他,則特稱為利益,只有利他,沒有利我、沒有利自己才能稱為利益,名詞不同,各有不同意義。

義利之意為現益名義、當益名利,世間名義、出世名利,離惡名義、攝善名利,福德名義、智慧名利。如是等別,如來雖在寂定中,由先所修加行、願行,任運能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所以如來利他中,能作眾生一切義利,讓眾生於現世所獲得利益,是為現益(現世利益);也能讓眾生於後世得利益,是為當益(後世利益)。一般認為治病、延壽、得金錢等利益,為現世利益。又佛子於世間生存之際,能得真實信心,即可達到成佛之境界,此稱現益;至於死後往生淨土,則稱為當益。

義利之意為現益名義(現在的利義)、當益名利,如果是現在的益稱為義,如果是未來才能得到的益稱為利;當益,就是未來名為利,未來會得到的好處才能稱為利,現在這一世所得到的好處,名為義。依佛法,你現在得到是心很安祥、很寂滅,未來一定往生佛世界或者得阿羅漢果、得阿那含果、得斯陀含果、得須陀洹果等等,這是未來的利益。

再進一步講世間名義,世間裡面的福利名為義,如果是解脫的、出世間的法,你得到好處名為利;離惡名義、攝善名利,去掉內心不清淨的就是有義理、有道理,但是,你只是去惡,你還沒有去修善,攝善才對未來有大福利、大利,名為利;簡單講,比較小一點的、現在的都是義,有價值,但是,還沒有得到超大的利益;福德名義、智慧名利,福德是有形有相的,叫做義,我們要得到無上智慧、解脫智慧,這樣才真正是得到利。

如是等別,如來雖在寂定中,由先所修加行、願行,任運能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這在《佛地經》裡面已經講過,如來不用一切法,為什麼可以成就眾生?都是在衪修行過程之間的加行、願力所作,不是在衪現下的清淨心,當時在做,沒有。在第八品裡面也會再講到這些。

(2006.11.15.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