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28)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

如來總功德相說明()

「凡所現身不可分別。」

顯第十四應化別德。《菩薩瓔珞本業經》載,自初地至佛地,各有二種法身,即法性身與應化法身。謂於第一義諦之法中,由實性生智(般若),故為實智之法身;法名自體,集藏為身,一切眾生之善根,感此實智之法身,故法身能應現無量之法身。一切世界國土身、一切眾生身、一切佛身、一切菩薩身,皆悉能現不可思議之身。而佛、菩薩為救度眾生而示現種種身體,一般言佛有應化法身,自法身佛應現之佛、菩薩、人、天、鬼、畜生等無量身,此等所現身皆不可分別。

 此處顯第十四如來應化別德。凡如來所有現起的身,不能夠與法身有分別相,因為現起的身,就有好幾種,法身、報身、應化身中本無有別。我們凡夫看起來好像有分別,但是根本上來講,不管如來現什麼相、什麼身,都與本體法身不能具有分別。還有,如來過去世現哪一個佛應化身,或者未來又現哪一個身,現在現釋迦牟尼佛的身,這些也沒有分別。

我們在學大乘佛法,有時候義理非常難理解,過去莊嚴千佛,現在賢劫千佛,未來還有一千佛,總共三千個佛在娑婆世界出現,這個是怎麼一回事情?有時候,你會思想是個別的佛,如果你瞭解種種菩薩境界、如來境界的話,如來的應化身可以隨時化一個身,這個應化身不是一化就成佛,衪也是累劫修、累劫修,修到一切智慧具足,通過種種修行的境界,到最後一世衪成佛了,這個佛是不是另外一個佛?其實,這個佛,就是娑婆世界毘盧遮那佛所化的一個應化身。我們說未來要成佛,但,不是成就像毘盧遮那佛所化的這些,隨時所化的也是一個個體、一個人或者一個眾生。但是,最後成佛跟衪也沒有兩樣,我們說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這三個佛的名稱是一樣,還是不一樣的佛?其實都是一個。這句話就在說如來的功德別相,凡衪所現的身,法報化身等都是不可分別,你要把視野擴大,瞭解佛衪的無上功德相是什麼樣的。

《菩薩瓔珞本業經》載,自初地至佛地,各有二種法身,初地就是菩薩歡喜地,到十地菩薩法雲地或者十地如來,簡稱如來地,如來有十地,是不一樣的境界,但都有兩種的法身,即法性身與應化法身,法性身是無相,應化身當然是要度化眾生,依眾生因緣而應化的化身。謂於第一義諦之法中,由實性生智(般若),一切空性,產生無量智慧,這般若智慧,自然能夠做到實相觀的智慧,實際智慧的法身,故為實智之法身;法名自體,這稱為自體,以法身為自體,集藏為身,把一切眾生或者一切世間相,化為衪的自身。你看毘盧遮那佛,衪化一大蓮華,在蓮華藏世界裡面,蓮華藏世界有千萬億的蓮華,一蓮華一世界,這些都可以說明衪的應化身或者器世界,一切眾生之善根,感此實智之法身,故法身能應現無量之法身,因為你用憶念,清淨的心憶想如來,如來的法身衪都會現起一個應化身,這應化身裡面衪也有法身,就像我們雕刻一個佛像,安座以後,這個佛像有如來的法身,無相的法身淨住,這佛像就等於是佛,所以無量眾生能夠感此實智的法身,法身能夠應現無量的化身。一切世界國土身、一切眾生身、一切佛身、一切菩薩身,皆悉能現不可思議之身,一切世界國土是由佛的法身所化,佛的法身可以化一切眾生身,也可以化一切的佛身、菩薩身,協助如來度化眾生等等,都可以現起不可思議的身。我們進到這個別德,你要瞭解如來的智慧跟衪所現的身,以前我們從來都沒思維過的,從這裡稍微去瞭解一下《解深密經》所講的諸佛的功德相。

而佛、菩薩為救度眾生而示現種種身體,一般而言佛有應化法身,自法身佛應現之佛、菩薩、人、天、鬼、畜生等無量身。為什麼衪要化成這樣?衪,化成人就是度人、化成天就度天、化成鬼就度鬼、化成畜牲就度畜牲,衪化成無量的等流身,這些化身都是佛所應化的。從這段我們可以瞭解,為什麼佛衪度人不以佛身出現?因為人福德見不到佛,衪化一個人的形象,可以人對人的講經說法度他們;如果鬼神道的,衪就化一個鬼神跟他們在一起,可以講經說法,讓他們得度。佛可以幻化一切眾生,衪所變化的一切相、一切身,大至佛身、菩薩身,小至三惡道等等的眾生身,一般言,都與本地自性佛身不可分別、不可分別。我們眾生才有分別,因為看不清楚,衪所現的佛、菩薩、人、天、鬼、畜生等流無量身,此等所現身皆不可分別。初步的瞭解,為什麼講佛所現的身都沒有分別?對我們來講有分別,對衪來講都是一樣的,法報化三身無有別,本地、垂跡佛身並不有差別相。各別相中那種度化眾生的能力,也都是一樣的。該要度哪類眾生就化哪一種眾生相,這樣才能夠親近,對著他們、開導他們。

 

 同經卷下另舉二法身,即果極法身、應化法身。其應化法身如影之隨形,以果身為常之故,應身亦為常。故他受用報身及應身、化身等總稱為法身。《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三、《法華論》卷下、《金剛仙論》卷九, 云:如現身佛、應化身即是。又作現身度生。又以神通力示現種種身形,為人說法,稱為現身說法。就廣義而言,萬法自體無言之說法,亦稱為現身說法。即萬物之當體,能陳說無限真理,如「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此又稱無情說法。

我們說如來清淨法身,衪可以化成即果極法身、應化法身。果極法身是無相,是證得法性真理之身,亦是「法性身」同名義。從果極法身中衪會隨緣應化一切身來救度眾生,這就是用應化身。應化法身是指自法身佛應現之佛、菩薩、人、天、鬼、畜生等之等流無量身,有時稱他受用報身、應身、化身。《菩薩瓔珞本業經》記載,自初地至佛地,各有二種法身,即法性身與應化法身。謂於第一義諦之法中,由實性生般若智,故為實智之法身;法名自體,集藏為身,一切眾生之善根,感此實智之法身,故法身能應現無量之法身。一切世界國土身、一切眾生身、一切佛身、一切菩薩身,皆悉能現不可思議之身。

上面講佛、菩薩衪們本身自性法身能化等流身,會示現人、天、鬼、畜牲,其應化法身如影之隨形,衪所變出來的應化法身,好像跟人跟太陽一樣的,你走到哪裡,人的影子就跟到哪裡,如來果極法身也是最根本的無相、清淨、無為的法身,由此衪能應化而生此等身,現出眾生身時,其自性法身如影隨形,不離所化等流各類身。以果極身為常之故,果極法身就是無相的空,為衪應化身之所依,法身與應化身中,本無差別相,解脫知見、智慧等本無差別相。既然果極法身為常,那應身亦為常,意思是說衪化了一個應化身出來,這個應化身永遠都是不滅的,此應化身累劫修亦能成佛。那果極自性法身依眾生憶念而化成的應化身,緣滅時此像也就滅了,唯未滅中其智慧、度眾能力與如來無別。

像《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這部經所講的一樣,有一位如來衪有一生化現一個化身,這個化身,因為眾生道德衰敗了,所以寺廟也毀壞、傾倒了,但是,衪的應化身沒有滅,當然果極法身、自性法身本不壞,應化身亦不會壞,還在裡面還沒有毀壞,只是一般人看不到。寺廟壞就壞了,好像就沒有了,但釋迦牟尼佛應了一個婆羅門信徒邀請要去應供,就帶了衪的所有弟子要去他家受供,經過這個廢墟的廟,衪就獨自頂禮了,眾生因為業障重,心不清淨,看不到裡面有佛,我們看的都是破瓦磚牆有什麼好拜的,但佛眼所看的不是這樣,看到裡面還有佛在,就頂禮了。裡面的佛就出聲讚嘆,釋迦牟尼佛說智慧無量,既然是果身佛,衪是常、不滅,又因為法身無相,所以沒有滅不滅的問題,衪所化出來的應化身跟果極法身一樣,衪也是不滅的,這個應身亦為常之理。

故祂受用報身及應身、化身等總稱為法身,過去我們都分得很清楚,法身、報身、應化身好像三個是分開的,法身清淨無相,報身是衪修到種種功德圓滿所現的三十二種相、八十種隨好相,報身是有相,依眾生緣,要度眾所應化的。像釋迦牟尼佛是毘盧遮那佛所應化現的一個菩薩來投胎、來成佛,衪是現應化身在人間成佛,現一個菩薩身來人間度眾生,或現一個凡夫來度眾生等等的,都是應化身。現在我們要知這三身,是不能有分別,都是法身相依存,不一不異。

《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三、《法華論》卷下、《金剛仙論》卷九,雲:如現身佛、應化身即是,所現的有一個身體的佛,都是應化身。又作現身度生,現起一個有身來度化眾生。又以神通力示現種種身形,那就是變化身,如來衪可以一下子變菩薩、變天、變人、變鬼神,連變畜牲都可以。有一部經又談到有一隻兔子,他看到一位修行人肚子餓了,好久沒吃飯,衪願意投到火爐裡面被燒死,願意供養此修行人,然後真的犧牲供養這位修行人。但是,投入火堆中之前,還跟此仙人開釋佛法,怎麼才是真正的解脫法等等的。這是衪變現動物身度眾。動物身怎麼會說人話?菩薩跟佛的力量不可思議,會現這些相,這是經典裡面提到釋迦牟尼佛捨身度眾的一段。

現種種身形為人說法,這裡要度人,就要現種種身,譬如要度人,所現的身都有實際的一個,譬如變現為人,衪要變有血有肉人的樣子,不是只有一身影,不是你在打坐中幻相裡面看到的影像,你要抓沒有質量,有的人在禪修中看到的是幻像,不是真實的,為什麼會有這些幻像?當然因緣聚會,才有那些幻像。有的人不是感召這些因緣,他可以不受那些像,有的就會無知無覺,就會受感召、會看到。這在禪修上都是因為五根不淨,眼耳鼻身舌身這五根不淨才較會感召。在《楞嚴經》講叫魔相,魔相是善境界,但,你不度過這色陰魔相都沒有通過,永遠都還沒有進入佛門。

佛門要把苦滅掉,這幾天又談到苦,大家很痛苦,苦沒有滅掉苦就沒有辦法成就。五蘊來講,色、受、想、行、識,色陰方面,你耳朵可以異聽、眼睛可以異見,這些都要捨掉;受陰方面,憂喜苦樂如果達不到捨受,觀憂喜苦樂平等的話,還不能夠進入佛法階段,這叫受陰未滅。受陰能夠滅,就相當於十信位初位,在菩薩道的六十四位階中,第一個十信有十個位階,受陰滅才等於是六十四年級的第一年級。如果你還在色陰魔相裡搞了半天、搞了一生,那佛法的邊都沾不到;接著憂、喜能夠平等、平等,才容易修入清淨。苦樂是跟身有關,憂喜則是跟心有關。還是歸到苦集滅道的第一關,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你修行也一樣、人生也一樣,碰到很大逆境的痛苦,你如果能夠這麼解開的話,就悟到了苦諦,能已知苦、已斷苦、已證苦諦,就沒有很大的痛苦。

就像我們去參觀古舍衛國,舍衛國有一位婦人,他先生去砍柴,被大雨沖走了,好久沒回來,他太太帶著一大、一小的兒子要度河去找他,把小兒子放在岸邊,先把大兒子要送過去,結果小兒子是剛出生不久的小嬰兒,被老鷹飛來把他抓走了,她為了要救岸邊的嬰兒就在那裡叫叫叫,結果不小心大兒子就落下水,被淹死了,老二也沒有救到,老大也被水淹死了,結果跑上去看,又看到她先生死掉了,一天死三個,一家四口死三個。後來就很落魄回家,就回到城裡面,她父母親在城裡面是很有名的富貴人家,她為了嫁這位先生,跟父母的關係斷掉了,那麼落魄,她不敢回家,就問人家她的父母親現在怎麼樣?人家就告訴她,現在那一家人男女主人都已經死掉了,現在正在火葬場燒。這樣一天死了五個親人,父、母、先生、二位小孩,這種痛苦是最大的,如果你一年死一個已經很不得了,一天死了五個。釋迦牟尼佛用衪神通觀,這個人已經到最痛苦時,給她點一下,她馬上就悟道,所以世尊就示現,就先跟她開釋過去因果,如何解除苦痛,她馬上就證到阿羅漢果。

你要苦,苦其苦,苦其苦又分成八苦,小苦、中苦、大苦,你受小苦小悟、受中苦中悟、受大苦大悟。像我們打坐一樣,你捨不得去受那種痛苦,這個身見永遠都破不了,身見破不了的話,你連須陀洹果都沒有。證須陀洹初果,要破身見、去疑心病、戒禁取(釋迦牟尼佛沒製作的戒律,不要去亂守),這三個證得,才是須陀洹果。身見,要超越它大苦以後,不受它影響。昨天有人報告說,打坐修法痛是可以觀著它,怎麼好像不是自己在痛。肉體,是神經在痛,不是你在痛,如果神經是你的話,那神經也是佛,可以成佛?不是,是你肉體的神經系統感覺在痛,你要跟這個肉體劃清界線,這個身見不是你,無常、觀破它,這是苦。

到三禪的樂時,你不覺得快樂,把它捨棄,這樣才回到捨受,捨受清淨、平等,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這四個都沒有了,這就是捨受、平等觀,到這個階段,才到菩薩六十四位階的初地、第一位階,六十四位階好高,要修三大阿僧祇劫。這裡的這些天界眾生,外道、世間禪,每一個都有這個境界,但是,他們不學佛法,不繼續修心養性,沒有斷憂喜苦樂的話,就跨不了真正佛教的門檻。我們要瞭解這些境界跟過程,你要去懂得要好好的去承受肉體的這種痛苦,你才能夠超越、才能往前走,而且能夠超越肉體的痛,你才能夠入禪定,能夠入定。如果連這個肉體的苦都受不了的話,進不了定,因為一痛你就換腳,一換馬上就不痛,當下不痛過一陣子又痛了。

如來示現種種身形,為人說法,稱為現身說法,現各種身來說法,當然說法就是轉法輪,讓大家從內心裡面去轉變習氣毛病、執著,求得我空智、法空智,能夠得解脫,入無為的境界。就廣義而言,萬法自體無言之說法,萬法的自體是空,不能自己言說、不能自己說法,總是要假藉一個身、假藉一個形像來說法,縱使是無情眾生,它也可以說法,山河、大地、種種花草都可以向你說法,如果你有靈性的話,你可以體會它向你說法。如果要真正能夠用到語言文字說法,那只有化成眾生相,這邊現身說法,因為萬法自體不能自己說法,所以要現一個身來說佛法。即萬物之當體,萬物就是世間相,世間相的當體能陳說無限真理,真理是不說不能清楚的;你說空,空是真如,什麼叫空?搞不懂,總是要用語言文字來說明,空是無形無相,空是最大,有如虛空,空是能產一切相,空中生有,怎麼產生?就依緣產生。

譬如如來要化一個什麼身,來說佛法,也要有一個因緣。化了一個身在那裡,若沒有眾生可度,那你化這個身在那裡幹什麼?不必要。一切法都要緣起、要有因緣。釋迦牟尼佛以一大事因緣示現於人間,除了先決條件是衪要成佛外,還加上衪要有眾生可度的這條件。成佛就是要度眾生,大家聽那麼久的《金剛經》應該也是懂了,你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就是要度盡一切眾生。這目標放在那邊,你有這個慈悲心,度一切眾生就是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心,把目標放在那裡,那你就要去做,去做調心的工作,把心裡面的不清淨拿掉,好好去修,先決條件是你要發這個心!既然證到如來的境界,當然就是只有眾生,沒有自己,因為衪進入大般涅槃就無形無相,衪的應化身在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就住持在那裡,住在那裡自己一個人,一個那麼莊嚴的道場如果沒有其他眾生點綴,那不是很那個嗎?所以衪化現很多的天龍八部,很多的菩薩受衪教化的,把衪的自受用土之中化成一個他受用土,衪也居住在那裡,這樣才有眷屬,一個如來有很多的菩薩相伴,有天龍八部、種種眾生相伴,這樣才是一世間相,衪現種種身,都是有因緣現起,來化度眾生的,現了身以後,要講道理、解脫道理,就要語言文字來述說。

這裡講無相怎麼度眾生?我們常看到「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流水聲,你聽它無窮盡在流動所發出來的聲音,你可體會很多裡面的意境,有形有相的、聲音不同的、無常的現象,你仔細去觀,自己體悟,自己得到解脫,這是大智、大慧的人。你沒有,你就聽人家講,你聞思修入三摩地,自己聽人家講以後,然後去思維這道理,你所看、所聽都要去思維對、不對,智慧夠的話,一句話,你看了這裡面有毛病;智慧不夠的話,人家講是這樣,他沒有辦法去思維,沒有辦法去思維,就沒有辦法判斷對、錯。

住在鄉下比較容易看到,有標語說「信我者得永生」、「博愛」,你看一看,你腦筋動一下、思維一下是對、是錯?信我者得永生,這個不全、不夠圓滿,只有一半,那不信的或者信一半的、半信半疑的,怎麼辦?既然是博愛,是大家都要愛,才叫博愛,無所偏頗。所以這個話就是有矛盾,把它放在一起是很諷刺的!博愛,應該是信我者我度你,不信的我也度你,半信半疑的我也度你,這才叫平等、博愛。這是我讀高中時,騎腳踏車經過一個教堂,見牆壁上這樣寫的,當時我就說這不對,十幾歲我就這麼想了。你要聞,看,看到你要去思維,如果對你就要去修,現在你天天來聽課,聽了、懂了、思維也正確,但是,就是不去做、不去修,難得給你四天來磨痛苦,你受不了,這樣沒有辦法。修最重要,但如果沒有聞、思,變成一種邪思、邪見,就會亂修,就會走錯路。佛法要聽,人家講的人都依經典講,你聽到以後,去思維,思維有道理這樣對,就要去做,有做才能拿到東西,沒有做拿不到,光理解沒有用,你死掉的話,這個理解也沒有了,因為你沒有得到果位,我們的記憶力不能變成你的果位、你的所修所證,只是一個阿賴耶識裡面的一個東西而已。

像這個「溪聲盡是廣長舌」,佛的舌頭是比較大、比較長,它伸出可以碰到額頭,衪講出來的話都沒有虛言,廣長舌是祂所修養成的一種功德相。如果你有意境、有智慧,你到深山裡面去看這些森林、溪流,你坐在那裡思維,也可以悟道。那種悟是意解,意解容易,聞思的思,就是去意解有道理。但是之後,就要去證,要證就要去修,不修就光說不練,沒有用,聽以後,要找機會去磨練。「山色無非清淨身」,山色有形有相,你如果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麼去思維的話,那相就是清淨了,有的人悟到空,看到有相就很討厭,那就不對,你要做到佛教所講的中道、實相,不能偏執於空、有哪一邊。法身清淨無相,要現一個身來度眾生,總是要現、要講,因為一般人沒有智慧;說不言說,光看動作,就能學很多,這種人不多,但是也有。悟道的人不去講閒話,只有正語,像八正道的八個東西都要悟道來配合,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正道。所謂正語就是你這個話不會隨便亂講,閒話不會亂講,邪知邪見的話不會亂講,你問我才講,答出來都是真實語、如實語、不誑語、不異語,佛的境界就是這樣。因為你沒有這些邪思邪見,你沒有那些瓜葛,人家問你,你馬上答,對你這個問題答,如果不是為了度你、為了讓你去瞭解佛法,我講幹嗎?你問我才答,其他的不用講,正語,講出來都是真正你需要的,讓你能夠去修的,廢話沒有半句,這就是正語,有相也可以、無相也可以,你都可以去悟。

「凡所現身不可分別」,第三段來講分別。分別(vikalpa),推量思惟之意,又作思惟、計度。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對境起作用時,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俱舍論》舉有三分別:(1)自性分別,以尋或伺之心所為體,直接認識對境之直覺作用。(2)計度分別,與意識相應,以慧心所為體之判斷推理作用。(3)隨念分別,與意識相應,以念心所為體,而能明記過去事之追想、記憶作用。六識之中,意識具足上述之三分別,故謂有分別(savikalpa);前五識僅有自性分別,而無其他二分別,故謂無分別(avikalpa)。《阿毘達磨雜集論》認為三分別乃意識之作用,故謂自性分別屬現在,隨念分別屬過去,計度分別則共通於過去與未來者。

 分別(vikalpa),推量思惟之意。你沒有分別心,你就是沒有推量分別,如果你看到男生、女生坐在這裡,你不去思惟說,這是男的、女的,男生、女生都平等平等,都是一個人、一個人相。如果你起了思惟,這是男生、女生,女生裡面有誰?這都在思惟,看到一個人,腦筋已經很快轉了一個念,這是誰?這是好久不見的誰誰誰,你要思惟,才知道她是誰,名字叫什麼,要思惟、推量,一起思惟、推量就分別,分別就造成我們人世間的一種痛苦。佛法修到最後平等平等,就是沒有分別,修到剛剛講的痛苦不是痛苦、快樂不是快樂,憂喜苦樂平等,這是人的思惟心在分別憂喜苦樂,如果沒有思惟心、分別心的話,事情發生的這件事情,只有事情發生這件事情而已,不是什麼好事、壞事、痛苦的事情,還是什麼事。我們一般人都沒有這種修行的境界,看他中了樂透彩,好事、好事!好事、壞事還不知道,中了樂透彩,搞到最後家破人亡,誰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起初中了幾億幾億,當然像好事,但是最後以悲劇收場,因為錢一直亂花,三五年就花光,還要透支,到最後淪落為強盜什麼的都有。所以要修到你有好處的,也沒有什麼好高興;有不好的現象,你也沒有什麼好悲哀的。這是果報現象,有什麼好壞想?身體所現、家裡所現的事,都是因緣果報的現象,你不要憂愁,要面對,坦然的去面對它就好了,就是沒分別。我們在修,就是在修這個,去掉分別。

分別,就是推量、思惟之意,又作思惟、計度。斤斤計較來推測、來想,就有心及心所。心是能思的主體、心王;心所是你有分別心、有種種毛病的表法的一種名詞,也就是精神作用。如果你憂喜苦樂都平等平等,哪裡有什麼精神作用?憂,你不會痛苦,喜也沒有什麼高興,身體痛苦你也沒有什麼痛苦,身體氣充滿,你也沒有覺得很快樂,這種精神作用都是心。心都是在感受這些憂喜苦樂;順我則好,好,這很好,這支香坐的很好,什麼很好?氣很旺。氣很旺,就覺得很好,什麼叫好?打坐就打坐,四天熬過去就對了,大家都天天在分別,這支香好、那支香不好,那天好、那天不好,所發生現象都在分別分別,沒有辦法做到平等平等,都是心,發揮作用產生的心所法對境起作用時,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那就是分別。

《俱舍論》舉有三分別:(1)自性分別,眼耳鼻舌身這些自性,面對境界它要分別,如果沒有分別,你就不知道你面對聲音,色相有什麼分別。如來衪是沒有分別,聲音、色相,衪都是用清淨法身都可以瞭解;我們則都搞得很分別,色相一定要用眼睛自性來分別,用見性來分別,聲音則一定要用聞性來分別。證到聖人的境界,六根不分了,自性回到一性,他沒有什麼眼根、耳根、鼻根、色根、身根的分別,他只有意根,意根就有六根的作用。分別有自性分別,以尋或伺之心所為體,尋就是覺,伺就是觀,窺伺,你自性分別,一定是有覺有觀,有一個境讓你去覺、去觀。以覺以觀之所覺為體,心所是心的作用、心作用的範圍。如果你有眼識,眼識是心,眼根看到物相時,眼識起作用,眼識心王,不起分別的話,它不知道這是色相、這是什麼東西?它看不清楚,有看沒有到。就像我們不用心看到的話,人是一大堆,沒有仔細看的話,不知道這是何人,還是什麼物?要分別的話,是由見性來分別,但見性只是針對物相,它不能去針對聲音,聲音是聞性的自性去認識的;心所法,見性它侷限在物相,物相起分別,分別這是物相,而不是聲音,見性它只是認識物相。自性分別,以覺觀之心所為體,直接認識對境之直覺作用,這叫自性,如果沒有知覺,沒有分別起作用的話,那它視而不見,有看,但是,沒有看進去,視茫茫。

(2)計度分別,就是用到思惟的心分別,凡夫才會落入這種樣子,如果聖人聲聞他在修四念處時,肚子在那裡凹進去、凸出來,他很用心觀照這肚子一進一出,但是,有一個人進來,他眼睛半瞇,有一個影像進來,他自己會告訴自己有人,至於是男生、女生他都不在意、不再去加以分別,有人,是第一步的分別,他知道有人,如果你進去再分別是男、是女,是什麼樣子的,是商人、農夫,依他的穿著,你就是進了兩三步的分別。第一步的分別只是物相,這是人,如果你連這個人是人你都不起念的話,那是菩薩的境界。菩薩都不管你是什麼,他都不去應緣;阿羅漢會應緣,在應緣,然後再告訴自己不要應緣,要放下;凡夫不是,看到這個人,想男人、女人,我認識嗎?我認識,我喜歡、討厭的,然後一大堆的問題一直來,哪件事情對你好、哪件事情對你不好,亂七八糟想的前塵影事都現了,那就進入胡思亂想的階段,那這是凡夫,實質的凡夫就是這個樣子。

計度分別,與意識相應,以慧心所為體之判斷推理作用,如果離開智慧來推理判斷的話,那是胡思亂想,如果以智慧來推理「信我者得永生」、「博愛」,這句話很多人看到,有沒有人去思惟這事情是對、是錯?顯然教徒一定是很相信,他們不會去思維,信我者得永生,趕快去信,博愛!耶和華菩薩是博愛的,寫標語這是人的毛病,不是菩薩的毛病,菩薩不會寫這種字,很多後來的人都創造一些經典,寫一些標語、什麼的,那是他們的錯,不是六地菩薩、耶和華菩薩的錯,衪在天上,衪也不會來人間管你人間的這些事,總是你要有智慧來分別、思惟、推計這些分別,沒有智慧的話,那就邪知邪見,你會去搞出不好的事情

(3)隨念分別,與意識相應,以念心所為體,而能明記過去事之追想、記憶作用,第三個隨念分別,念是念頭,隨你內心所,它會起心動念去思惟,而想起過去哪件事情,你記憶所留下哪件事情,這是什麼?這就是你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拿出來再回鍋一下、再薰一下,那叫薰,你每追憶一次,就薰一次,如果你跟誰不好,吵架了,本來吵完就算了,但你不是,吵完回來又想,想一次再薰一次,愈想愈氣薰了一次,明天無聊沒事幹,又追念一下,又想起來了又薰一次,一回薰、兩回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薰,也許二倍薰、三倍薰也說不定,這個種子就愈來愈黑,這種看不開的意境就愈來愈緊,以後你再看到這個人就咬牙切齒,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你可以變成深仇大恨。

聖人不去想這些,念頭起來打死它,過去的事情,你還在想什麼,不用想。後面兩個,如果計度分別有,用智慧去分別、思惟的話,那還好,讓你做對事,如果用錯誤的這種邪慧去做,那當然很糟糕了。你看為非作歹那些人都去設計規劃怎麼作壞事,都一級棒,頭腦都很好,但是,他用錯地方;像現在的電話詐騙,什麼我是你兒子,我怎麼樣、被誰捉走了,打電話來騙人,這招不行,就換另一招,這些都是在騙人,邪知見、不務正業都是這個樣子。第三種是你回鍋過去的事情,拿起來分別,這種都是薰,薰得愈多,以後這種種子就愈糟糕。

六識之中,意識具足上述之三分別,故謂有分別(savikalpa),意識就是第六意識,自性分別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它只會自性分別,見性只能分辨色相,聞性只能分辨聲音,這個鼻子、這個嗅性只能分辨這個香臭味,味覺的味是你的舌根,舌根只能分辨酸甜苦辣,都有特定的對境,身體只能接觸到軟的、硬的、堅硬的、冷的、熱的這些感覺,那是它對境自己去分別,這是活著才能感覺的東西。計度分別是用智慧或沒有智慧的心去思惟;隨念分別,是抓你的倉庫裡面的好的、壞的拿起來追想追想,好的薰一次更好、更愛,愛得不得了,壞的薰一次,更恨,恨的不得了,這是以後要發芽的,讓你的種子這麼隨種子去發作,那你會活得很辛苦、很痛苦。

意識裡面,第六意識具足這三種,像自性分別,如果你眼識沒有第六識分別加進去,它看到物相,它不會自己說是物相,這物相裡面是什麼東西,它也不會有分別心,我們講的就是前五識裡面一定要加第六意識才會起分別識,一定要第六意識加進來作用,因為第六意識叫分別識,這樣才能完整的認知其境。六識之中,意識具足上述之三分別,故第六意識有分別,謂有分別(savikalpasa,就是親近、具有、擁有的意思。薩迦耶邪見,我們剛講薩迦耶邪見不破,身見不破,薩迦耶邪見就是有身見;前五識僅有自性分別,眼耳鼻舌身這前五識只有自性分別,而無推計分別、隨念分別,因為那是另一種心裡的作用,你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沒有後面兩個分別心,你要瞭解,故謂無分別(avikalpa),前五識它沒分別,它只是對這個境,分別色相而己,色相裡面是人、物,是什麼東西,它沒有這些分別心,好、壞什麼它也沒有,無分別(avikalpa),“a”,就是沒有之義。

《阿毘達磨雜集論》,認為三分別乃意識之作用,這三種作用都是意識的作用,故謂自性分別屬現在,等於現在看到東西,你分別這是東西,這是人、這是什麼;隨念分別屬過去,是講過去,因為你拿前塵影事,阿賴耶識種子起來追憶;計度分別則共通於過去與未來者,你在思惟、推測未來要怎麼做,你在規劃,規劃就是計度分別,你在檢討,檢討這件事情做的對、不對,做得這樣怎麼樣,那還是過去,有過去的檢討、未來的規劃,這些心就是計度分別。

舉例來講,每個人的能力不一定,有的人善於某方面的工巧,當然也算是計度分別,也有可好、可壞,這些用在好的地方,就會像是什麼因明、醫明、聲明等等的。印度有五明,因明、醫明、工巧明、聲明、內明。唱歌唱不好的,都沒有聲明,五音不全,過去沒有讚美或少於讚美人家的,讚美聲、歌誦聲,讚美諸佛菩薩什麼的,你發出來的聲音不好聽;因明是講推理、邏輯觀念的;還有一個工藝,有的人就很會做工巧,他摸一摸就會,把它拆開來,再組合都沒有問題,有的人一拆開來就完了,搞不懂如何裝回去。你要瞭解,確定一下我們瞭解分別心,概括自性分別、計度分別跟隨念分別。自性分別只是面對眼前的事情,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它們不會造業,會造業是第六意識心加進去,去動你的行為、去動你的心念,去做好或壞的事情,這就是造業。

這一段在講如來「凡所現身不可分別」,佛如果要利益眾生,佛只有一件事,衪就是要度盡所有眾生,度盡一切眾生,在法身清淨無相之間,一定要化起一個化身,應化身應化在哪裡?不一定。釋迦牟尼佛應化在人間,來成佛,那就是應化一個釋迦牟尼佛來出生、出家、證道、轉法輪、示涅槃,如果示現在菩薩,衪就來人間度眾生,出現在人界,也可以在人跟人之間,講一些道理等等的,這些所有現起身,對衪本來的法身並沒有分別,沒有分別是說工夫、智慧、能力上都無差異。但是,我們這裡加以說明什麼叫分別心,是要讓你瞭解一下分別心如何起。

 

世親菩薩論雲,即是如其勝解示現功德。

 世親菩薩論雲,凡所有現身不可分別,即是如其勝解示現功德。衪要示現哪一個,衪就示現,當然要修證到最清淨覺,功德圓滿的法身,才能夠現起一些衪所有要現的哪裡身都能夠非常殊勝無礙的能夠示現;你看有的人雖然會變,像五陰魔相的裡面識陰魔相,到識陰魔相的修行者,像阿那含、阿羅漢境界的跟外道世間禪定裡面的外道者,也可以達到這個境界,他們會變化,仙人都可以變化,只是他們沒有將微細的這種內心的習氣毛病斷盡,沒有擺脫天界的真如性,還是凡夫一個,沒有辦法脫離三界輪迴,差別就在這裡。他們的能力都一樣,佛有這個能力,衪是不稀罕,衪把它放下,菩薩一樣;阿羅漢執著一半,阿羅漢執著空,執著有為法,有為法是有神通這些,佛則是如其勝解示現功德。

 

無性菩薩釋雲,謂隨有情種種勝解現金色等,雖現此身而無分別如末尼珠及簫笛等。(雖無分別而能現身名不可分別,或可所現之身由無分別起,故餘人不可分別。)

 無性菩薩釋雲,凡所現身不可分別,謂隨有情種種勝解現金色等,有情種種認識佛知道衪是全身發光、金色身,這是對眾生來講,衪有一個身是身體能發金色光的,雖現此身而無分別如末尼珠及簫笛等。雖然現出金色身或者現出釋迦牟尼佛的應化身,衪跟衪本來的法身是沒有分別的,就像末尼寶珠它發光時,光跟末尼寶珠兩個是一體的,不是光是光,如果沒有末尼寶珠就沒有那個光,要有光就一定有末尼寶珠這麼照射;簫,要有簫笛的聲音,一定要有簫笛來吹,不然那個聲音出不來,有簫笛聲一定要有一個發出聲音的簫或笛,這兩個是不能分別的,本體跟化身相是不能分別,這裡在講這個意思。如果是動相的就沒有分別,動相的是應化身,法身空,衪應化無分別,這應化身是一個總稱,法身體相是無分別,衪所化的應化身,有如來、有菩薩、有人、有天、有鬼神、有畜牲,這些在能力、智慧、神通上都是沒有分別,跟從衪法身出來的化身沒有分別相。

如果平面的來看沒有分別,如果從主體跟現象界來分,也沒有分別。幻化成鬼神,衪的智慧有如來的智慧,衪可以講如來的道理,衪如果幻化成人,不是只有講人的道理,衪也可以講如來的道理,這些因化身本身就是如來,如來化什麼身,衪講的當然是如來法,如來化什麼身,講的是如來法,這個人還不成熟,跟他講比較低淺的,要作善事,要幫助別人什麼的;如果,這個人智慧夠,就跟他講,要求解脫道,什麼事情都要看開,不要執著,沒有我的執著,沒有法的執著,看他們的層次來講。眾生有的淪落到鬼道,鬼道們也是有善心,也在修行,看他的福德智慧,該跟他講什麼法,所說出來的語言、文字有分別,分別是依人而異來分別,但佛的智慧不會有分別,因為同樣來自一個母親體來的,從法身空來的。所以雖然看起來,化成如來好像比較高段,其實不是,衪化成人、鬼或化什麼的,衪的智慧依然是與本地佛身平等平等,都一樣的,沒有分別。

所以無性菩薩用這個末尼寶珠跟簫笛來解釋。雖無分別而能現身名不可分別,沒有分別主體跟現象界,這是根本的不分別,所現的身,我們凡夫看有分別,以如來的角度來看,也是沒有分別。或可所現之身由無分別起,故餘人不可分別,你所現的身,因為是沒有分別所起的,所以別人也不可能來分別,佛衪化成人、化成天、化成鬼、化成畜牲來度眾生時,這些人、這些鬼,當然也不能分別衪是誰?主客之間,衪自己當然不會現出分別相,別人也不可能來分別

 

無性菩薩復雲,即於所化有情邪正及俱行中所應現相不可分別。於有情中現邪正等行不可分別,是邪正等行名不可分別也。

 無性菩薩復雲,即於所化有情邪正及俱行中所應現相不可分別。對於所教化的這些有情眾生,不管他是正的、邪的、好的、壞的、因緣成熟、不成熟的,如來衪沒分別心,全部都加以救度。沒有因緣成熟,就讓他因緣成熟;邪的就讓他一念轉,可以悟道;正的因緣,你就讓他順著緣去證更高的果位或者菩薩道。衪從來對要度化的眾生是沒有分別,衪在另一個地方講,所現的身、要度化的眾生是沒有分別。於有情中現邪正等行不可分別,是邪正等行名不可分別也。如來度眾重效果,邪正方法難分別。對衪來講什麼叫邪、什麼叫正,沒有什麼邪正,如果有邪正,那衪不是如來,邪人行邪事,那是他的因緣果報現象,這麼去看事情,你就沒有什麼正邪,因為他因緣不好,過去世他種了不好的種子,長出來不好的芽,就做不好的事情,這是理所當然的因果,衪也不會怪他說他是壞人。我們看這個人不好,心地不好,劃成是黑五類,沒救了,如來則不會這樣。你要體會,因果要這麼去體會,你不要愛一個人愛得要死,恨一個人恨得要死,你從因果去分析這些,你跟他好是善因緣,跟他不好是惡因緣,善、惡因緣,你怎麼跳脫這些情見,你就要有智慧。不然你光知道好、不好,又不想脫離,那你不是要再輪迴嗎?佛法就是讓你懂得這些道理,去思惟、去修,看你毛病落在哪裡,要去修。

 

親光菩薩釋雲,顯示世尊能正攝受無染自身殊勝功德,是謂諸佛身非是虛妄分別所起無煩惱業生雜染故,如來身非是雜染分別起故不可分別。(凡所現身不由虛妄分別起故名不可分別。或可所現身非虛妄分別起故餘人不可分別也。)

 親光菩薩解釋雲,顯示世尊能正攝受無染自身殊勝功德,這講起來比較不大切題,達如來境界的人,大概都在為眾生做事,不能再顯現什麼,衪無形無相,平等平等一切法,這裡在講能正攝受每一個眾生,無染,讓他們進入無染,住無為法,眾生所有的染法不入,也不能染到衪本身、自身,本身就是以釋迦牟尼佛來講,反正你清淨的碰到汙染的不會被污染所污染,這自身還是清淨。能夠正確的攝受無染自身這種殊勝的功德,在攝受眾生之間不被他所污染,衪本身清淨,還是清淨,沒有被他們污染而有分別。如果一個末尼寶珠拿到哪裡去,它都是末尼寶珠的話,碰到污泥,它還是末尼寶珠,不會被污染,它還是沒有分別。

是謂諸佛身非是虛妄分別所起,諸佛的身,不是因為虛幻而分別化起的,我們會神通變化的人,他所幻起的都是虛幻不實在的,我剛講到識陰魔相的這些修行者,都會幻化,自己幻化,要怎麼想就可以怎麼變,都可以變成實際有那個樣子的東西。我以前講到優婆毱多尊者,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第四個祖師無好相佛,衪沒有像釋迦牟尼佛具三十二相,無好相或無相好佛,以前他們講無相好佛,無好的相的佛,也就是沒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好相的這種如來,但是,衪有如來的智慧,衪度一切眾生的智慧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差別,平等平等,衪度很多的釋迦族或者衪的弟子成阿羅漢。

這中間就有一個衪的弟子證到三果,這個弟子又教了一個弟子,這弟子很用功,證到阿羅漢果,他就想,我這個師父他自己認為是阿羅漢,但是,這位證到阿羅漢果的弟子,知道他師父沒有證到阿羅漢,這樣如果讓他入滅了,很可惜,可能就是阿那含果位,他發起慈悲心,要幫他師父證道。他問師父:「會不會幻化?」「廢話,我當然會幻化!」阿那含跟阿羅漢都可以幻化,他也沒有跟師父講他沒證到阿羅漢果,他師父也不知道,他師父自己認為他是證到阿羅漢果。「那你現在可不可以幻化成一頭大象?」他馬上幻化成一頭大象,弟子說不夠大,要化得再大,大到一個房子一樣大。最後弟子說:「師父你可不可幻化這頭大象向你衝過來?」當然可以,等到快衝到自己時,師父自己起了分別心,忘記是幻化的,起了分別心,就開始害怕、恐怖。《心經》裡面講的不要有恐怖,一切業都是恐怖造成,如果沒有恐怖就是阿羅漢,且除了對什麼事情都沒有恐怖以外,還要有神通,才是真阿羅漢。心經講「以無恐怖故,菩提薩埵」是菩薩。起恐怖心,對什麼事情,好事、壞事,起了恐怖心,就是不對,更不是阿羅漢。有些人修行也是常在起恐怖心,你會害怕因果,恐怖。你會害怕事情會有很壞的結果,恐怖。你會害怕沒有錢吃飯,恐怖。愈沒有智慧的人愈會被最小的事情恐怖,凡夫就是這樣。聖人是明天的事,明天再來處理,船到橋頭自然直。後來這個師父他發覺自己還有恐怖心,不是阿羅漢,就趕快再修,這是他弟子度他師父的。很多人境界自己不認識,自己認為我證到什麼、什麼,像某大德,動不動就自稱大阿羅漢,他的弟子是阿羅漢,也有三果、二果、初果的,好像證果很簡單。這個羅漢果是好吃,但這些聲聞阿羅漢果是不好拿的。剛講的你連一個痛你都受不了,還要說什麼恐怖,南傳的好處就是實際去修,北傳的菩薩道大多是光說不練,光說不練,當然智慧是有,但是,你不要太離譜了,你也要有這些智慧、也要能說,把道理講對,毛病當然還是有。南傳的這些聲聞乘心地清淨、威儀莊嚴。菩薩道就是智慧累劫修,不離眾生,這兩條路是不一樣的,阿羅漢他是當生可以成就。

今天振師父來道場,他講到南傳如何判斷聲聞果位的。譬如你是初果向弟子,有沒有得果,若他是二果證得者,我要問你,用問的,你講你修行的過程,心的改變狀況,跟身體的改變情形給他聽,他就知道你還有什麼毛病,所以沒有證果。若你連初果什麼心淨都沒有,身體變化也沒有,他已證到初果的話,會教你缺少什麼沒有修證。譬如身體、心理,這要分兩邊考驗,身體的成就跟心的成就,這兩邊不能分開講,你說你心已經有菩薩境界,你身體氣都沒有通,也沒有氣,這是什麼菩薩境界?

雖然我們不是真南傳的修行者,但是,他們也是一樣看你的心地,譬如剛講的薩迦耶邪見沒有了,沒有身見,你怎麼證明?你要氣通給我看,你可以坐在那裡幾天幾夜不起來,都沒有感覺痛,你要有這些現象。他們也有走禪的,一天一夜這麼走,不能累也都不躺下來休息,用走的體會這個身體,要超越這個身體對你的限制,這個有身見才破解掉,這跟外道是不一樣。外道就是在玩這個身體,要能夠飛、能夠幹什麼的,心地還是不一樣。

初果由真正二果來跟你印證,你的經過講給我聽,對不對,如果有漏掉就不對,你沒有做到也不對。三果來印證二果,讓他們有機會去帶領這些後學,不是全部由阿羅漢來證明,你要去印證你走過的路,這個人走的跟你有沒有一樣?如果沒有一樣,如果你給人家印證你是二果阿羅漢,那他講的跟你初果阿羅漢的境界都沒有一樣是真的,那表示他沒有。譬如說一個人說他是初果阿羅漢,但他還是會抽煙、會喝酒,您相信嗎?

心地成就清淨,清淨哪一部份要有,身體成就,這個氣走到哪裡哪裡,這個業有沒有消掉?業有,是現在表皮的業、或者有肉中的業、也有進入骨髓的業,這個風大氣機,氣要進到骨髓裡面去,最根本的把那業障都消掉,基本上都在講這個,這個身見才徹底滅掉。你說你有成就,那個業在,還有這裡痛、那裡痛,那怎麼是成阿羅漢道?阿羅漢身體沒有病,不是菩薩,菩薩是跟眾生是一體的,眾生病他就有病,就是他可以忍受這種痛病。阿羅漢不行,阿羅漢全身的業都消掉、控制了,肉體應沒有病,當然他也不能感受到眾生的病,這兩個系統是不同的。阿羅漢他們有果位,菩薩是累劫修的,未來要成佛的,那是二、三大阿僧祇劫以後的事情,能不能成也不知道,因為你中間又淪墜的,時間要拉到什麼時候,也許是四大阿僧祇劫也說不一定,好在菩薩對於時間已無分別,不去想幾大阿僧祇劫之事,總是已發心就有目標,總是可以做到的。(待續)

(2007.06.20.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