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經典選讀--《金剛經》在說什麼---(1)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張玄祥)輯


壹、前言

除平時教導禪修外,第一次正式講佛經,就取大家耳熟能詳的《金剛經》,此是老少新舊學佛者都要用到的經典。一般講《金剛經》祇偏重於名相及文義的解釋,我認為講《金剛經》除要懂得經義外,還要將其秘密義用於修行上,所以在方法與境界上要互相配合,不能只懂得名相及經義就好,還要能從經文及名相瞭解後,並能實踐其深密義。

有時候光懂得名相,還不能真正的了解《金剛經》,所以要能從修証上、心地上、逆境中、證量上去印証《金剛經》所說的道理,這樣才能知道是否有辦法做到《金剛經》上面所說的法要。

故第一部講經以《金剛經》為主,題目是:「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要講的《金剛經》內容包括三方面:一個是解、一個是行、一個是證,解行證這三方面都要具足,修習《金剛經》才有真實意義。 

一、《金剛經在般若經中地位》---老少新舊佛子或外道都咸宜

要講《金剛經在說什麼?》,當從《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說起,因《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是在闡述以般若智慧度到彼岸,而般若的意思簡單講是離相、無執的中道智慧,其全部內涵在後面會有更詳細的說明。

在佛陀說《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後,被翻譯成中文者共有六百卷,《金剛經》是在其第五七七卷;五七八卷後至六百卷是在講般若理趣分及六度波羅蜜多;般若理趣分是進入密教的陀羅尼門範疇,更是在最後十六卷講六度,六波羅蜜是講甚深般若智,即布施波羅蜜多、持戒波羅蜜多、忍辱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禪定波羅蜜多,及最終的般若波羅蜜多。

這六度是修佛道與外道有別最不一樣的重要地方,若不依此而修,其境界所得都是色界、無色界的世間凡夫境界,不能得脫離三界輪迴之修證。

二、《金剛經》的功用

《金剛經》是簡稱,全經名是va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隋三藏笈多法師譯成《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多經》,我們一般俗稱為《金剛經》。要講《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多經》以前,雖然此經包含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裡頭,但既然要演說《金剛經》,首先要了解,《金剛經》與《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功能有何不同。

從標題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端倪,《金剛能斷般若波羅密多經》首重在修斷行者的業障,並除舊惡習,因般若智慧有如金剛鑽石一樣堅硬,故能斷一切修行人在修行中所現起的業障。vajra譯成中文為「金剛」,金剛堅硬會讓人起錯覺,其實金剛是表潔白無瑕疵,即表心無病變才能成金剛,所以金剛清淨無黏,如此即能斷諸習性。

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mah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是在講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度過一切修行上的境界,修行人不要一有善境界就執著,如修色界、無色界禪定,當修證中有個善境界時,就要用「大般若波羅蜜多」智慧來超越、來度過。

故前者適合我等未開悟或已開悟的行者,因有很多的業障或魔障都是要克服,故要用到《金剛能斷般若波羅密多經》。而後者適用於大小乘行者或世間禪行者,遇有善境界時要用「般若波羅蜜多」來度過,不然就會受感召而出生於色界天、無色界天,因而不能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大道。

三、依經題意義來說明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多經》、《va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每個字用梵文與中文相對應字義為vajra金剛,cchedikā能斷,prajñā般若,pāramitā波羅蜜多,sūtra經。

「金剛」始能斷,不是金剛即不能斷;要斷什麼呢?要斷內心累劫熏習的習氣與邪真如性。所以修行者自性要成就金剛體(無瑕疵)後,才能達到斷內在一切習氣、九十八種隨煩腦,若清淨金剛體未完全成為無染污、零污染,即不能斷盡一切習氣。

再來是prajñā般若,pra要讀作pan「般」 (河洛音),jñā讀作「若」(河洛音),羅馬、英文讀音nyā。般若是般若智,是離相、無執、不偏兩邊(空、有)任何一邊之智,有此智即是得「般若智」,有此智即能度自己到彼岸。

pāramitā波羅蜜多,整句是到彼岸,gone to the opposite shore。pāra有對岸,帶…到、過…對岸,bringing across。對岸是什麼呢?佛法是譬喻說「度船」度到彼岸,彼岸是什麼呢?mitā是彼岸,mitā是心堅固不亂動,是為彼岸,fixed, firm, solid。

sūtra經,是佛陀依真如性所說的佛法,要用來減損、減損世間相的執著,此類經典才能稱為「經」。

 

貳、《金剛經》在說什麼?

一、此經實無所說!

《金剛經》是無所說─若有人說,佛有所說法,是為謗佛,不能解如來所說義。如經文云:「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金剛是無瑕疵義,因你心不淨,所以是身有病、心有病,有業障病、煩惱障病、所知障病…等等病纏身,有病就要服藥,要服金剛無相藥丸,讀誦此《金剛經》,就是在治病,病好後才能體悟佛是實無所說…。

若有人不依佛所說,或依《金剛經》真實義理而作,修行中如實地空掉一切法而不執著者,亦是屬謗佛之類。

因此,若有人是真有病,有身病、有心病,身體病久不能去除是業障病;心理煩惱障、所知障等無量無邊等病不能去除,是心有病;甚至於無修無證實際來除棄心病、惡習、隨煩惱,卻已被異類迷惑為神通異能超人,或自認為神通廣大,似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這種具執取一切有相的人,你是著魔難了。拜託!救救自己的慧命吧!那就要趕緊來讀誦此《金剛經》了。

二、於平凡中修學

生活平凡、少欲知足,攝受身口意三業清淨,有如金剛之體,光潔無瑕疵,這就是道在其中;若違背此行持法,就不是真佛弟子,尤其是出家比丘們,若是少欲知足,心常持平不散亂,這就是真比丘。

像已成佛的釋迦牟尼如來,依戒律行頭陀行,生活無奇特,是平常心地在生活,金剛道即是如此這般。如經云:「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三、修學如何降伏自心

金剛是無瑕疵、零污染之真空體性,要如何做到如金剛般之潔淨體性呢?要如何達此境界呢?當然不是只靠誦此經典就可以做到,誦此經只能靠佛力來除外障,而要斷內習則要靠自己,要能自己願意操刀斷內習,所以是要認真來調伏自己的妄習心。

故《金剛經》中須菩提尊者問佛云:「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答言:「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首先有三件事要作的,應該先發要「成就無上正等覺」之心願(發菩提心),次應將己心安住於度眾生的願力上,然後再認真調伏自己的內習、心病,這樣三管齊下,才能成就金剛之體性。

四、如何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首要是要發度眾生之心,佛說有想、有念即是因緣之緣起因,行陰緣起法於是成就;但若無想、無念,要怎麼來度眾生,所以還是要有念、有想來度眾生,甚至於要言說就要言說。所要度的眾生有十二類,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等。

菩薩發菩提心之大願:我皆令十二類眾生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若有眾生可度者,菩薩即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樣就不是真菩薩。

道理可以這樣理解,要離四相(我、人、眾生、壽者)較可以辦到,但要度盡十二類眾生者,範圍遍及六道眾生,及色界、無色界之禪修行者,所以實非小小菩薩所能為。那要怎麼辦呢?只能依自己當下能力看著辦,做多少就是多少,但要度一切眾生心不能退轉。

《金剛經》云:「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五、般若智見於此法「應無所住」

佛陀第一個教菩薩的法是要我們:「應無所住」來行布施,能做「應無所住」的法,就是般若智慧。菩薩發願要度眾生後,此菩薩就要開始學法,開始學習接觸眾生的法,是從布施法門開始。主要先做二種布施,財施與法施。

初發心菩薩財施較易行,以衣服、飲食、田宅、珍寶等施與他人,稱為財施。說法使人聞受修學,則稱法施。法施要自己所有證悟才能說,使人聽聞後能不違《金剛經》義理與精神,這才是真法施;若執著一切有為相,皆非佛說,非《金剛經》真實義理。財施有盡,法施無窮。前者但得世間之果,終將還失;後者則得涅槃,必不退轉。

般若智「應無所住」說來簡單,做起來實有困難。不管如何?先能學習「應無所住」而布施,也能從色聲香味觸法等各個項目開始布施,如此無住相布施,廣利一切有情、無情等十二類眾生。

經云:「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待續) 


 [ 金剛經在說什麼?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