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爾禪修中心 內觀禪修--

內觀智慧禪上課實錄11 (2017.06.20.上課)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 輯 


你修行一定這三個名詞,śamathaśamatha就是「止」,你翻「止」的話還是不懂,只是告訴你不要胡思亂想,但是這個是有你的自性可以觀法,不是說你沒有見聞覺知,你是有見聞覺知,但是你心不能再動,這就是你的自性,安住在你的自性上,這是第一步要先修到的。如果學打坐的人這一個做不好,你就不會進入初禪、二禪、三禪的境界。

如果進入了你就要「觀」,當然我們數息之間也在觀,觀數字、觀呼吸走哪一條路、然後觀有沒有氣產生,這些也是在觀。只要有名相,有一個你意會到是什麼名相,你當然都可以觀它,同時分別它,然後不動心,這是第二個層次。這個自身觀完了,照道理來講你就會進入初、二、三、四禪。初、二、三、四禪不是只有觀你自己,要觀到天上人間、地獄,這個自性會產生這些相,這是真正修的人,如果你沒有認真修,那當然不會到這個境界。所以這個時候「觀」它是超時空的在觀,也是不能執著,不能起心動念。

到第三個層次就是samāpattisamāpatti從你自性之間讓它產生有為法,也就是說在vipaśyanāśamatha都是在止觀,都不能動心的。「止」當然你說有胡思亂想要抑制它不要動,到不胡思亂想你進入vipaśyanā觀的時候,很專注觀就可以觀外境,這個都是被動在觀,因為你自性現外境你還是能看到,所以你要修到無色界,無色界身就不觀,你能看的也現不起來,就會進入只有觀心,觀心當然還在斷你的貪、瞋、痴,最重要剩下三個,欲界、色界、無色界,無色界裡面的微細習氣就是貪跟無明跟慢心,這三個如果能夠斷,你應該都可以證到斯陀含境界。

如果再繼續下去,你要自己製造神通,阿那含以上就要用samāpatti無中生有觀。所以前面從欲界到色界,色界到無色界都不用心的,你只能觀不能動心,到真的成果位了,心清淨了,這個時候你就要觀,這個不是一般人,起碼八地菩薩,祂可以從自性中,你要觀什麼,他就會現,這種境界叫作samāpatti,你看它tti從真如自性空為根本現起一切有為相。第一個空是後面的t,第二個有為空,有為你還是要觀空,有為法現不是說就執著它,還是觀空,所以第一個t它就是有為相的真如,那現起相以後是依你自己的世間自性,你世間總是想什麼它就現,你要無中化有到這個境界就samāpatti,這個你就三果以上,或者四禪天的天神,祂都會有這個vipaśyanā的境界。

但是你心清淨的人阿那含、阿羅漢,祂這個samāpatti祂是可以自己再創造這個相,所以祂要觀什麼境,不是被動觀。前面vipaśyanā是被動在觀,因為你的因緣外境映現在你內心來的時候,當然你只有觀,不能動心,這是被動的在觀。到samāpatti第三層次的時候,就一定都主動我在觀,因緣是自己創造,這邊才有一點真正這些大菩薩的境界。

所以我們走不到這裡,那也是應該的,因為你花的時間太少,也沒有認真用功,心還不清淨,煩惱都沒有斷掉,怎麼可能做到samāpatti,能夠vipaśyanā對境去修就不錯了。那我們道理要搞懂,如果你真的發心要修行,認真做śamathavipaśyanā做好了,最後都沒事做了,你要修什麼?你就無中生有要修神通,神通就在samāpatti的階段就可以現起來。這上一次有稍微講,今天再講一次。

那今天講到「擇滅」是嗎? pratisaṃkhyā它是說是有意識的、有覺悟的、知覺,那你所知所覺如果用vipaśyanā來觀它的話,當然是不動心最好。上一次我說明這nirodha你看它梵文,dha就是法界,ro它是法塵如瀑流,o就是瀑流,r就是法塵,內在的或外在的法塵像瀑流那麼多起來,你就以它的名相為根本。所以我知道名,見聞覺知我都知道名,到此為止,我不再起心動念。所以「滅」我已經告訴你了,就是不是把對方殺掉,沒有東西就是滅,是你客觀的對法界一切法塵能夠知其名相,然後就安住、不動,這就是「滅」。

所以你不看梵文原來的意思,你光說把我的覺悟、知覺、意識把它滅掉,那滅掉你就變石頭啦,不是這個意思,是你客觀的面對那個境,我只知道名,我看到影像,知道這個影像是什麼,我起個念,知道這個念是什麼,好念、壞念,影像善惡是你的分別,你這些念都沒有的話就是nirodha的境界。

所以這個都還是在vipaśyanā的階段,內心所起的一切覺受你都要安住,照單練這個「滅」,「滅」了以後就「靜」,你都不執著了當然就安靜了,還記得嗎?「滅諦」就是「滅、靜、妙、離」,你第一個要先客觀地去對那個境,接受它都不再起心動念,覺知以後就不要動,這就「擇滅」。

好了,那我現在還沒有這個功夫,那怎麼擇滅?這裡面就有選擇,「擇」上面有講,揀擇,一個一個分別,這個是好的嗎?這個是壞的?這個是我可以用的嗎?或者我不能用的?我們有一個叫作了知,就內心起的念我都清清楚楚,但是清清楚楚你又會接著下去動妄想念,就上面所講的心數、心所,你還沒有辦法做到心跟境只有一個,境跟心兩個合在一起都只有一個,一心往前接、一境往後接,所以我對著境,這一境不會變兩個境,心會變化的,除非你已經到samāpatti,你要真正用你的心觀,那當然是可以變化,觀這裡觀那邊。

我們在修vipaśyanā這種觀是不能動心的。所以心對境就是一心,這個境如果你真的打開心的話,你改變心念那個境就會改變,打開色身的人,第一關魔相就是這樣。五陰魔相你有看嗎?它就是你想怎麼樣它就變什麼,你想什麼它就變什麼。

我在1995年去美國帶他們禪修三天,那裡面有一個女孩子,她在拜《法華經》,她也沒有禪修的經驗,結果那一次她也來參加,還問說我可以參加嗎?我說可以啊。我們有那個觀音法門,早期我們都放錄音帶,然後「ㄎㄧㄤ」就很高的音頻,你只能聽不能動心,她聽聽聽…就進入妄想,因為她沒有禪修的經驗,所以就看到像這個彌勒菩薩一樣,看到一個人。她說,咦,我是在拜《法華經》的,我要去西方極樂世界,怎麼現出彌勒菩薩、彌勒佛,大肚子的那個,就跟她想像不一樣,她就起了分別心,結果那個佛馬上就變,化成一個比丘,這比丘在東南亞那時候很有名,名字我忘記了,在台灣還是有一點知名度。她就看到他,馬上就化,因為她起了分別心。

後來她就記起那個影像,然後她就入定了,因為在打妄想嘛,所以我們都要下課了要迴向,她還出不來,到後來她出來了,她才講說她看到一個彌勒菩薩,然後又化成一個比丘,這比丘我不認識,這就執著境。過不久吃過飯下午了,她突然間跑來,非常緊張,她說:「今天剛剛來了一個比丘,那個比丘就是我在打坐的時候看到的那個,那個就東南亞那個比丘。」

所以你面對一個境,你心安不住的話,它會隨你的心變來變去。那佛,你看到佛不見得真的是佛,結果祂後來變那個比丘,比丘是不是祂變的不知道耶!但是後來這個比丘來了,你們在座有沒有跟我去的?1995年。我們被趕走了,這個房子我們是幾個白衣住,男生這邊,女生那邊,結果這個比丘一來,我們也被趕走,白衣到另外一棟去,這裡這個比丘要住,原來我們住的地方就被趕走。南傳的比丘不跟白衣住在同一個屋簷,非常嚴肅的,因為你們臭味太多了,所以靠邊邊一點。我講這個女孩子在寺廟裡面第一次打坐就這樣子。所以打坐不能亂動心,被動看到也不能動心,不管它真假,就是把心安住,這就是你vipaśyanā要做的事。

好啦,現在我看到的境,我安不住怎麼辦?就「擇滅」,你就要選,如果不能安住,那你就用另外的法,對吧?你要起心動念安住你的心,如果再不能安住,有時候你念佛也要念啊,或者障礙你不能排除,影響到你的心,這就是要看你平時修什麼法,雖然不如法,不是內觀只能觀嗎?怎麼你可以動心呢?沒辦法,尤其初學的,你們看到境就執著境,剛剛我講的那個居士,upāsikā優婆夷,就是這樣子,她因為沒有禪修過,所以現起了境不知道安住不要動,管它真的假的,沒有辦法做到nirodha,直接對那個境不動心,那就只有用第二個法了,用你的有為法,念佛,還是什麼…,或者自己用心告訴自己:幻想!或者幻相,這樣你起碼可以安住了。

所以你選擇哪個法,每個人會不一樣,哪一個狀況要選擇什麼法,主要目的是要讓這個境不要干擾到你的心。它翻成「滅」不是很恰當,我剛剛解釋了,就是你對那個境,只知道它的名相,到此為止就不要再動心了,這是「滅」。如果你做到這樣,你當然就「靜」了,十六行相裡面的滅諦,第二個是滅、靜(滅諦「滅靜妙離」第二個「靜」),你心就安了,śānta就是寂靜、安靜,也可以翻作吉祥。所以你如果不從梵文去看它原來的字在講什麼,這個人翻這樣,那個人翻那樣,是很難去理解。像我們說「道」,「道、如、行、出」,有的人「道」就跟你翻作「跡」,跡就是蹤跡的跡,走過去有一條痕跡的跡。他翻作「道」,他翻作「跡」,所以你這個沒有比對的話,不知道它在講什麼。

那margā這個道,大家都道路的道,或者我要走到解脫路的那個究竟的道都叫作「道」,你要走的路也是道,走到的果位也是道。走對了你就有果,是吧?得道不見得得果,你懂得「無常、苦、空、無我」,懂得「因、集、生、緣」,懂得「滅、靜、妙、離」,懂得最後的「道、如、行、出」,這個時候才出三界,也不是究竟,只有到斯陀含,已經不下三惡道,所以這些你都能夠讓你得道。

你「悟道」跟「得道」還不是究竟,不要高興,你要得果位,那個才是究竟,是吧?所以光「修道」或者「知道」,我們說未知當要知,「知」是知道苦諦,「苦、集、滅、道」這四個嘛。第一個苦你要「未知當知」,那一切法,我們一生之間所覺受的色身跟心,都是「無常、苦、空、無我」,這個要懂,這個已經在前面講很多了,如果你後來的話要補課,自己要上網去看很多東西,光這些已經把佛法都講完了,再來是怎麼修?修到你滅,得道,得道以後才能得果,這個初果、二果,如果你在三果,除了生五淨居天以外你還會現神通,這個samāpatti的境界它就會現。然後你到最後所有的煩惱,不是六根本煩惱,或者是我們上課講的五利使要斷,五鈍使也斷了,那就是阿羅漢,但是這中間有隨煩惱,隨煩惱是有五六十個的,加這前面後面,三界,總共加起來就有九十八個是聲聞乘要修的,這些就是你要去做的。

所以修行光練氣功、光有身體的感覺或者甚至於有一些小靈通、五陰魔相的境界,這個都沒有果位,沒有果位就沒有究竟。所以得道是一回事,得果又一回事。你《無量義經》有在看嗎?你誦了《無量義經》,而且能夠為人解說,依義去奉行,你就很容易得道,得道就剛剛講的,這些四善根、苦集滅道的道理搞懂、十六行相怎麼觀你也搞懂,這就「得道」,我們說見道嘛,見道只是看到那一條道路,我要修的道路,沒有成就什麼東西喔,但是你沒有見道,那更不用講後面會有結果。

所以講那麼多的東西,你內心的起心動念你沒有辦法去觀它,因集生緣的十二因緣觀的道理、或者觀它身體打坐久了痛,無常苦空的苦諦,這些你如果搞不懂,就沒有見道。現在搞懂了,搞懂了身心一定會有配合的,不是你道理搞懂,身體沒有一點東西,那根本都是理解,就是道理懂沒有用,那就是聞沒有去思惟,思惟通了沒有去修,修是做,對吧?所以你如果「修」沒有做,你根本「聞」不成為聞、「思」不成為思,都沒有用,光說不練到最後就不會開花結果,就是這樣。

佛法都要「聞思修」變成聞慧、思慧、修慧,修之間才產生智慧,智慧,現在已經講到你會有十種聲聞乘的智慧產生,現在講到盡智(kṣaya-jñāna)了,「盡」就是把你的習性慢慢把它斷盡,習性就是你這十六行相之間你會現什麼相,所以這個時候你要選擇哪一個來…,身,或者受、或者心、或者是法,這些你要選擇、擇滅,選擇哪一個法來滅你內心的執著,讓它不執著,不執著客觀的面對著它就是滅了,不是把對方的念頭都滅掉,不是把你的覺知、覺性也滅掉,那這樣變石頭了,佛不是告訴你這麼修的。所以你還是可以見聞覺知,但是你都能夠只知道那個境,不執著它,這就做到滅了,修行就這樣做。

所以你道理要懂,那妄想不真實的,很多人很喜歡打妄想,妄想就是你的習性,你的習性不滅所以妄想很多,你的習性滅了,你就不會有什麼這些有的沒有的貪瞋癡慢疑的毛病,這些你都沒有犯;沒有犯,你再起心動念,或者你再起什麼覺知,你就不管它真假。如果說一念真二念真,你又沒有做到心清淨的境界,怎麼可能真呢?你的真也要觀,不是念頭真就真啊,你要samāpatti要能夠觀的起來,用看的嗎?沒有到第三層次怎麼觀?所以過程之間都是śamathavipaśyanā都是要滅,「滅」就是客觀的對那個境不要動心就是滅。這中間你要選擇你現在是要修什麼?是苦諦嗎?還是集諦,還是滅諦或者道諦,你本身都是在過程之間去選擇。那知道它前面講的就是pratisaṃkhyā(擇滅),你覺知以後、你感知以後,或起心動念以後,你要把它nirodha,就是客觀地對法界一切法塵只知其名,不要再有你的起心動念,就跟上面講的「心一境性」,就不動了,我知道了就不動了。

所以它這個「滅」,你看英文它翻的這樣,你怎麼去懂得它?英文也好,中文也好,你如果不用梵文去解釋,你真的不知道佛那時候在講什麼東西。你看後面講這些是什麼?locking up把它鎖起來,confinement把它關禁閉,imprisonment把它丟在監獄裡面,跟nirodha意思差多少?根本都不相關,所以像這種世間語言你可以用嗎?為什麼你要來學梵文?你不要去看那個字典,那個字典參考參考它世間法是在講什麼,但不能用它。

你明明知道nirodha是在講滅,「滅」不是我們知道的是把東西都消失掉叫滅,不是,是法界有什麼相,法界有很多相,法塵很多,但我只知其名,這是滅的道理。所以世間事不可能沒有的,你要滅掉你的執著,你只要客觀對那個境就好了,有形無形都好,不要執著它真假,那就滅了。如果你放不下,那就有了,沒有滅,那就有「因、集、生、緣」,因緣就一直出來了,然後你又加上你的妄想,又胡思亂想又更熱鬧,本來是這樣,你想那樣想那樣,一個緣一個,就無量無邊的妄想一直在進行,這個離nirodha背道而馳。好了,不管怎麼樣,世間的解釋我們還是列出來,但它不是本義是這樣子。

好,它後面又解釋了,擇滅就「數滅」,數就是心數,「心數」就是起一個心是第一個數一嘛,數了第二個念就是數二,再數第三個念就三,怎麼會有那麼多心?因為心緣心,你起一個念又讓它想這樣它就變第二念,又讓它想這樣變第三念。所以「心數」你看古代的人這麼翻,你現在搞懂它了,我起了三個念,所以你數數字就是三,如果只有心一境性,那就是一個心,一個心是你的覺知,那是對的。如果心數就進入心所法裡面,心所法就是你的貪瞋痴慢疑的毛病都在裡面讓它活動,就是心所法。

上面不是有一個解釋了嗎?caitasika,「心一境性」裡面第三行,caitasika,從真如性為根本所產生出來的遷變的法,這個法都是進入世間相為根本,這世間相是你自己作的,ka是你自己造的,那它就妄想。所以caitasika就是心數或者心所法,所以這個不屬於心一境性,心一境性只有一個心,我對那個境只有產生一個覺知就完了,我認知那個境然後就不再動心,你在禪修就練這個功夫。當然你在觀身受心法,觀五蘊身,觀什麼…,都是要用這十六行相的道理去觀,你能夠觀到它的道理,就是你已經有見道了,見道就已經觀了…,這麼十六行相觀完才 0.208秒,還不到1秒。上一次我算錯了,被人家指正說一剎那不是0.13是0.013秒,現在記比較清楚,就是1除以75,一天有多少秒,去劃分有幾個剎那,然後再產生秒,然後產生分,現在的時間是分,又產生時,一天24小時,這麼算出來。如果你對一個境,在0.208秒的時候,十六行相繞一圈都不動心,只知其境,不再起心動念,這是「心一境性」就做到了,禪修也好,你要解脫也好,都是做這一件事。所以做不到你就要擇滅、擇滅,來選擇哪一個方法來讓你的心安住,不是把那個心滅掉,把你的習性滅掉是可以,但是你的覺知不可能滅掉,在覺知之間你對著法界一切法塵只知其名,不再有我第二念、第三念,沒有心數、沒有心所,這個大家已經聽那麼多應該會去做。

「智緣滅」,「智」就是我們所謂的法智、類智,苦法智、苦類智、集法智、集類智…,總共就有八個智,這就是十六行相裡面你可以觀到苦集滅道,欲界、色界跟無色界分二邊。欲界是「苦法智」,色界、無色界是「苦類智」,總共你可以得到十六心。有八智的話呢,所緣的一切境,你都能夠對那個境只知其名,不再有你的念頭,這叫做用你所修的離相的智慧,當緣起起來的時候,你客觀的面對著它叫作「智緣滅」。你要先做到你的習性「數滅」,才有辦法「智緣滅」是已經得八智。

我們剛剛講不是你可以得到十種智慧嗎?那這個世間智慧不算以外,前面起碼就是「苦集滅道」四個智慧,然後類智又四個智慧,這些高層次的色界無色界你也可以滅,那我們起修是從欲界開始修,你欲界的苦集滅道四智都得不到,你怎麼去修色界、無色界?所以色界得到了你還要再進入無色界,這個如果心定,你有擇滅的這種能力的話,你可以讓它進入無色界,進入無色界,你如果臉書有看我在寫的文章,你可以用有為的心,把你的心識把它引入虛空。引入虛空有兩種,一個是自己做,一個是它突然間色身通了,它自己就跑出去了,不必你做,這個比較危險,這個你要能控制它,不然它去了就不回來,不回來脫離你的肉體,你就要再見,所以你要叫住它,不要走不要走,去哪裡都一樣,要跑到哪裡去?

如果色界天的人,他心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修到了,他可以用他的念,讓你的心識這麼脫離,這個要做到「滅、靜、妙、離」,它才能夠脫離這個色身、出離色身。第一個要先出離你的心數,你的習性都沒有滅,我們禪宗不講這些名相,它只是講這一頭牛給它放出去,放出去就進入無色界的境界,這一頭牛一放出去它就亂跑,它可以干擾人家,所以為什麼會去吃人家的苗稼、人家田地所栽的這些東西它會傷害,因為你心不清淨就會傷害人家。你要懂禪宗簡單的話它在講什麼,「犯人苗稼」,為什麼?因為你心不清淨,心不清淨你的心又脫離了色身,然後心不清淨會犯戒,出去就干擾到別人,這種就很難修,還沒有修心清淨,又再造新的業。

很多人不懂修行,沒有辦法擇滅擇滅,有的還修外道法,讓你的神識出離,然後無聊去干擾到哪個人哪個人,人家睡覺你到他夢中去。以前在大乘精舍不是有一個女生來講,她認識了一個什麼修行人,然後他每一次都跑到她夢中來,這種人就是很無聊,不知道修行在幹嘛。這個就是說身體的變化跟心的變化,內道外道都一樣,只是你如果不修佛法,不知道你要修什麼,不知道修什麼你就會用你這種魔相、神通力去犯戒、干擾到別人,知道嗎?

所以為什麼都不能亂動,你明明已經打開色身了,不能亂動?因為你要修「滅」,修「滅」怎麼亂動?你自己動?你還沒有到究竟清淨,如果究竟清淨你可以來修samāpatti,我心清淨了我可以觀,這種就是菩薩,祂觀的都是觀眾生,像佛菩薩一樣,隨時都在觀照你們,哪一個因緣成熟可以幫助他,哪一個人怎麼樣,他差太遠了就不必管他。

所以你要自己爭氣修到一個境界,自然佛菩薩就會照顧你,不是你這個不受佛菩薩的眷顧,有啦!因為你是天天在唸,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啊,都有皈依啊!但是你嘴巴在唸,你沒有認真打坐,沒有認真用功,祂來要幹嘛?陪你在那裡打坐啊?那不是很無聊嗎?浪費時間!祂來,起碼來考你嘛,那考試最好了,製造一個境來考你,看你有沒有「擇滅」?有沒有不動?我們常常會被考試,那考試不會真的,都是假的,如果考試是真的那是魔,它跟你講這樣,然後真的發生這樣,你就.....欸,我有能力喔,我有預知的能力!你修vipaśyanā沒有搞好,修śamatha也沒有做到,你那個是什麼能力啊,不是魔嗎?魔附身了,魔還不是天魔,都是魑魅魍魎鬼神之類的來干擾你。修行不能玩這些啊,都是要擇滅、擇滅,好的拿來用,修心,讓它客觀對那個境,那不好的習性你就選擇一個方法,把你不好的習性把它滅掉,不要再現起來,這個就是你修行的真正方法。

所以佛在講經,你看從頭到尾都在講這個怎麼把你內心的垃圾倒掉、倒掉,人家看這個「苦、集、滅、道」四聖諦,然後十六行相,然後再用「眼、智、明、覺」這麼去觀,這幾個法都搞懂了,他就去樹下用功了,不像你們聽了那麼久,光聽不練,有什麼用?聽,聽完了,三轉法輪,跟你講完了就自己去修。那佛還要陪著你打坐啊?所以道理搞懂的話這很重要,然後修,你自己去體會。

好, 現在悟道,悟道以後見道,見道了以後你要得到道,把那個道理真的搞得很熟,就得道囉!得道了以後,得到果位?沒有把你內心的毛病斷掉,就沒有果位,你光見道有什麼用?我看到「苦、集、滅、道」、「無常、苦、空、無我」 ,我懂了!我懂了!懂了有什麼用?你這個法來的話,你還是三個心、五個心、幾十個心一直起,心數,不是一二而已啊,是幾十幾百有啊!坐在那裡打妄想,一上座打妄想到下座,胡思亂想啊,這個就沒有數息啊!

所以,這個11月20那一張都在告訴你這個五種數息法,你做得好,你就有定,就有定就很容易做到擇滅,選擇用數數字來對我內心的一切覺知,能夠練到客觀的對著它,這就是「擇滅」的道理,就是這樣。不是把那個境把它滅掉,我可以看啊,起碼我知道它在跟我講什麼,那就好了,它跟你講你三天要死掉了,喔,三天死掉,我睹它就好了,那個媽咪一定很恐怖:我三天以後死掉,那我那個妹妹在香港怎麼辦啊?胡思亂想的一個、兩個、三個…,叫作心數、心所法。那三天死掉,喔!三天死掉,看著它,知道了就好,不要動心,要練到這種魄力啊!不怕死,該死就會死,不該死,再給你講怎麼樣你都不會死,這個考試是這麼考的,不是考那個什麼預知未來都是真的,那你會迷失掉。

考假的才知道你還有執著,唉!這個事情如果真的多好!表示你還期望、有貪心、有欲望,知道嗎?所以不能起心動念?擇滅、擇滅,怎麼可以有?那不好的,不好就不好,你知道,喔!這樣子的念頭,就放下啦!那好的也不能執著,你不執著後來也真的沒事,也沒有發生,發生就要小心,那個都是魑魅魍魎,這不是菩薩考試,菩薩考試都是假的,你就會覺得我怎麼那麼笨,每一次考都考鴨蛋,同樣一件事情考你一次兩次三次,你還是鴨蛋,考完了才知道,我們無明就是這樣,你不要說你多聰明,我們真的很無明。

好啦!它後面講這個「數者」,什麼叫作「數」?就是起一個心、兩個心、三個心,前面已經講過了。所以擇者就是慧,你要有智慧,後面這個jñāna產生出來,對著法塵你要住在第一義諦相,這是智慧。你以為智慧要幹嘛,智慧就是認知這個名相以後,產生出智慧,產生出來的智慧就是你對這個法塵,安住在第一義諦之中,pa不是第一義諦嗎?第一義諦就是我「心一境性」,我只有懂這個境,但我不再起第二念, 這就prajñā(般若),這就是智慧。
所以你的菩提智慧也好,或者是只有prajñā、般若,它怎麼講都好,就是在告訴你離相的,這個跟擇滅的「滅」會有不一樣嗎?有沒有一樣?都講同一件事情,只是你用你修成的這種離相的智慧來觀一切法塵然後保護,p也有保護的意思,保護你的自性清淨、不執著,那就對那個境,這個跟解釋了半天那個
nirodha是一樣的意思,只是因為這種nirodha只是在滅它,prajñā它是在動中還有這個離相的智慧,所以這個是菩薩在修的啊。

菩薩在修,不是只有在定中起心動念可以離相、不執著它,祂還要在度眾生、起居之間,發生很多的事情,祂照樣有離相的智慧。所以祂不會執著哪一個眾生好、哪一個眾生壞、哪一個眾生怎麼樣,這些概念祂都捨去了,這個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所謂的智慧,它這裡就是,這邊也非,那邊也非,沒有心,這個心不要把它當真,這是智慧。如果有心念,你執著它就有心了,不是非心了,智也好,你白天有看到一切法都很清楚,白天看得清楚嘛,智慧不是「知」跟「日」嗎?你白天有眼光、有光明,你看事情、看念頭、看什麼,當然很清楚,這個也可以講是智慧啊,看了以後要非心,不要有很多心,這樣就是離相的智慧,這是我們用中文解釋;如果用梵文prajñā、prajñā就是我們般若、般若,般若或般什麼都好,隨便你唸,那個現在我唸不順,我只能唸prajñā,唸梵音比較順,因為你知道怎麼讀。

好了,「揀擇善惡法之作用」,惡法當然你要滅了,心裡面的不清淨要滅。如果起了一個善心呢?起了一個善心,禪修之間也不要執著,不能說,哎,感知了就去做,你說這個《金剛經》裡面在講這個不是要布施波羅蜜嗎?我起個念頭我要去哪裡布施,然後你就很在意,那怎麼辦?不要做嗎?因緣順緣可以做就去做,不能做也不要勉強做,不然你會很煩惱。你怎麼擇滅?你就擇滅不起來啦,當下不要管它,喔!有這回事,要去布施,布施好,但是這個念頭如果下座以後沒有了,沒有表示不該做了,那是妄想啊。

如果一個覺知還很在意,一般布施是隨緣,我看到這個,我要幫他,馬上就動了,哪有想好的再去布施的?這不是心數嗎?心所法嗎?如果你像菩薩這麼可以觀,觀觀觀,哪一個人應該幫助,哪一個人怎麼樣,那當然你已經可以有śamatha的境界,你可以去做。你現在śamathavipaśyanā都還搞不定,你就胡思亂想我要幫哪一個地方,出了幾千萬,然後怎麼樣幫他,然後怎麼樣,下座以後就去做,這就是沒有擇滅,沒有滅了。

所以好的壞的都不要太執著,當然你如果是有錢有幾千萬,看到報紙,哇,這個很可憐啊,我應該馬上寄錢,這個馬上寄錢,不是你想了想了然後就去做,你怎麼知道那個念頭是真假?你要擇滅擇滅了,怎麼可以去善的也動心,惡的當然你說我在練功夫不能動心,對啊,那善的也不能動心哪,欸,真的,不然你會被我不造惡,但是我作善,作善反而被人家就利用你這個缺點,來專門抓你這個柔軟心,柔軟心太多你怎麼擇滅?你滅不了。是不是善惡都不要動心,不能動心,該做,面對了該做就去做,或著過了兩三天也還很在意這件事,那表示說可能要該去做,那就去做。

你要分別是妄想嗎?還是真的要去做,頂多再想一下嘛。如果已經是一下座就忘記了,你要練到轉個念頭、轉個身就忘記了剛剛在想什麼?不是剛剛起了一個要做善事的念頭,轉個念頭就忘記了,表示那個是妄想嘛!所以你要慢慢熟悉你這個心,思惟它是怎麼起法的?它惡的不起可以,善的它會起,會起你也要看因緣有沒有成熟,因緣成熟的話你剛好如果我在想一件事,然後要做這件事,剛好那件事那個人剛好來了,那表示說你該做了,因為他現在你面前了,順理成章就去做。如果他還遠在十萬八千里外,你要幫他做什麼?喔,還要跑十萬八千里去那邊跟他幫忙,這個就是沒有擇滅。

所以善惡法都不能動心,如果你善法動心,你怎麼作阿羅漢啊?連阿羅漢修不到,你怎麼作菩薩?你如果一直修善法,沒有修到阿羅漢,你這個泥菩薩不是只有三大阿僧祇劫,可能還要加好幾十倍,修不來的啦,人家真正修是要修到阿羅漢才修辟支佛,辟支佛才轉菩薩,以前不懂認為我受菩薩戒我就是菩薩,菩薩連初禪也進不去,二禪也進不去,三禪根本不用講,四禪也觀不起來三千大千世界,要怎麼當菩薩?內心的習性也沒有搞定,怎麼當菩薩?所以是泥菩薩,不能渡江的啦!所以真的現在聞到正法了,只有對心去斷它善惡,把它搞定。佛法難聞,你以為下一世還可以這麼再聽到嗎?我走了幾年了,三十六歲開始到去年扣兩歲好了,一歲半而已喔,四十幾年才看到這個,以前看看,看不懂,我現在講給你聽,如果有的剛來的,你更要認真用功,有的跟我二三十年的,以前聽的那套都不行啦,這個才是佛說的,要趕快做,趕快用功。

你知道擇滅要做什麼,能做到不管是擇善擇惡,惡當然不行啦,擇善你到最後也要數滅,你的心不能有二心、有三心,不能!這個「數」不能讓它數,只能心一境性,這個數字一個,一個OK,一個是心一境性,如果兩個心那就不行了,多一個心了,再起一個念就三個心了,那更不行了。你知道這個怎麼控制嗎?你們沒有把心打開很難控制,心打開就是你氣充滿了色身,然後你可以直接對那個自性,看到這個,面對這一件事,你很自在的就可以控制它不動心,不加以好壞的起念。現在你就用你這個腦筋叫你不要動心、不要動心,難勒!所以為什麼無色界的人反而好修?因為他直指這個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看你這個自性起這個念,就控制它不動,很容易控制,到最後都不愛講話。所以欲界的最難修了,色界第二難修,無色界好修,但是你要進入無色界又很難,你要練氣功練到很旺,啪一下就通了,不然你就要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把它帶入虛空,進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那個還是有色身讓它心到虛空去而已。

為什麼這麼色界無色界走完了他還是三果呢?阿那含果不來果。因為他還有色身,只是他的心讓他可以到虛空去而已。那個八地以上的菩薩祂是沒有身的,你看不到祂的,但是起心動念可以感知,所以大菩薩以上你看不到祂的身,那只是心念而已喔。所以如果你看有人還有一個像這個無形的影像、像鬼神的影像、天神的影像,那個都還有身。雖然它有無色界的心念可以自在,但那個還是有身。如果真的無身的話就像虛空一樣無身了,無身你怎麼有念?有像你看不到,你要看你就要進入samāpatti這麼觀,我要看哪裡,讓它現起相,那是可以看。所以這幾個名相你慢慢懂它,以後走到哪裡,你才知道我走到哪裡。

你擇滅是讓數滅、讓你的習性滅。那數要滅、習要滅,你要用你的prajñā離相的智慧去觀。如果你不觀,它在想,你也跟它一起想,那怎麼觀呢?一定要兩個對立的,要知道我起心動念了,你自己都不知道你起心動念你怎麼觀?所以這個就是沒有到初禪境界的話,覺觀起不來。你們打坐如果沒有到初禪,就是你起心動念你也搞不懂,以為我在想,一般人起心動念不管是自己想還是被動因緣起想都要清楚得很,我起了什麼念,看得很清楚,這樣才能控制它,這叫作「慧觀」,也叫作「現觀」。我對那個境我可以平等的觀它abhisamāyā,平等的觀它,那不是擇滅嗎?那個滅嘛,nirodha不是在講這個事情嗎?或者prajñā不是在講這樣嗎?道理都一樣啦,它用哪個名相,你知道它的梵文不一樣,最後它講的都同一件事。

prajñā是用我的智慧,以我為主;nirodha是以法界為對象,產生的法塵我對著它看,我可以離相。所以一個是以自己prajñā為主安住,一個是外境,我看了外境我還可以知道它名相以後我不動心,心一境性,這就是你要去做的śamatha,śa就是自性,寂靜的自性,能夠常住,永遠的安住成就,這是最後。所以能觀還不能究竟定,那也不行,那有定不能觀,那也不行。所以前面不是講過嗎?有的人先從觀入,vipaśyanā進去才得到定,有的人先得定再起觀,進入初二三四禪觀。如果你śamatha第一個止都沒有辦法止,那你怎麼去觀?你進入初禪二禪的機會沒有啦,因為你妄想心一大堆,打坐就妄想。

好,初步的我打坐不妄想,我可以數息數得很好,不動心,數這個1-2-3.2-1,這麼數得很順,心不動了,心不動才有辦法進入初禪來觀,我起心動念我都知道,我現在起了什麼念可以觀,所以先覺了以後再來觀,覺觀覺觀,那尋伺是在初禪到有覺有觀或者無覺有觀。這個你看瑜伽師十七地裡面不是講嗎,有尋有伺,然後是有尋無伺,有伺無尋,這是中間定,到最後二禪的時候就是無覺無伺,就是你不主動去覺一件事,那不必覺就沒有觀啦,所以覺觀都不用了,不用在幹什麼?打坐你的自性就會現相,才會進入二禪,喔可以看到天上,是你的自性看到的,不是因為你用心覺,用你的自性自己把它驅動去覺,那個都是不對的,那個外境是自己現的,還沒有到samāpattisamāpatti是我剛剛講的你心都清淨了,然後自己要觀,我觀哪個世界,為什麼諸佛菩薩常常在講經說法說恆河沙外的哪個世界哪個佛現在在說法、在說什麼…。祂為什麼知道?samāpatti的境界。祂隨時都十方虛空都看得清清楚楚。我們是很遙遠沒有錯,但你要懂佛祂們是什麼境界。光知道祂可以看盡宇宙虛空,不知道祂怎麼看,都是從祂的佛性看喔,佛性是清淨的,所以可以看得很多。好,這裡講的這個擇滅,第一個你要先把滅搞清楚,不是滅掉一切念,覺知不要去覺,不是這樣,是你客觀的面對那個境,做一切事都是這麼修的。

「菩薩復有四法逮得光觀」,有四個法你可以得到光明,可以來看,看得清楚了,有光明才好看啊,如果沒有光明一片黑暗,就看不清楚了,智慧的智知日不是有日光才能知道嗎?這裡是有四法,是哪四法?「尋時逮得觀於明法」,「尋」就是你的覺知,有一個要找出你的念,起心動念我知道了,我要找它,這是「尋」,主動要找那個念。「伺」就是偷看,從自性現起法,我看著它,一個人在一個司令官的司(伺),尋伺尋伺這兩個是還有動心意念的,是初禪的境界。這在講祂初禪的境界,你用尋時逮得觀於明法。「獲致人明」,人已經很清楚了,有光明了。

「毒刀恐懼疾病」,如果你還有這個害人家毒害的心,還有這個刀,刀就是犯了這個傷害對方,惡毒心要傷害對方啦。「恐」就是你自己內心自己在恐怖、懼怕,或者產生疾病。「闇明之想悉為辟除」,如果你有得到明法,人明的時候,你這個昏暗的看不清楚這些念頭,都會把它去除掉。所以「諸功德無能亂者」,你所證到的這個功德相,沒有在一個好壞什麼境界,可以來讓你心錯亂。不要好念頭就喜歡,不好念頭就恐怖。我剛剛已經講了,舉這個例子給你們了解。你要練到這個功夫的話,你所修證到的功德,沒有人可以來惱亂你。不會用一句話不好的,三天後你要死,你就會想,到底是怎麼死?是病死呢?還是被車撞死呢?都不能動心啦!你修到這種功德,沒有一個可以來讓你恐怖。所以好壞,你不是說就很清楚了嗎?不能亂你的心,因為你怕死,所以你才會想這樣。

講這樣會用功嗎?太簡單了吧!障礙來了,冤親債主要恐怖你喔,常常用這個死來恐嚇你啊,你再幾天以後完蛋了啦,你怎麼樣啦,那你就睡不著覺了,都在想,胡思亂想。我前幾天,我就有一個這個…,障礙來的時候,它丟一句給你,有時候,我們叫作多事啦,gegu(假骨),你就問它,啊怎麼死啊?死的話不是剛好解脫?你可以回嘴給它,它就沒有話講,其實連動這個心都不必要,現在比較喜歡好像誚譚(台語音)。那你既然恐嚇我,我就回你的嘴啊,那死了剛剛好,我就休息去了,那麼辛苦,很多人都喜歡休息去了。

好啦,有沒有問題?今天講這個擇滅,滅,把它搞懂,不是我們中文那個滅,是你對境把你的習性滅掉,客觀的面對那個境,就學這個功夫。有的人講:活在當下,你說活在當下也對,問題是你這個當下是怎麼那個狀況?有問題嗎?

 

Q:「師父,阿彌陀佛,那個請問一下,在持咒念佛時候,如果看見佛菩薩是不是也要擇滅?」

A:「看到佛菩薩?」

Q:「對。」

A:「看到很多?」

Q:「是。」

A:「那怎麼樣?你有沒有執著?」

Q:「沒有!因為我想到《金剛經》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馬上就退出來。」

A:「看到佛菩薩不必高興,因為祂不知真假,你知道嗎?魔都可以化成菩薩、化成佛。那你念佛念得很好就現,那你如果執著的話,祂明天再來,後天再來,第二次再來就要小心。我們從來都沒有這個現象,心不定的、六根不淨就比較會感召幻相。一方面是你心不淨,所以比較會潛意識裡面動,潛意識動的話,那個境就會現。所以為什麼很容易看到東西的,大概都是六根不是很安靜的,不是很清淨。如果你很專注這麼在數息的話,都不動心怎麼會有這個境會現?」

Q:「師父,主要是在持咒念佛的時候,而不是在打坐的當中。」

A:「持咒念佛?」

Q:「對。」

A:「持什麼咒?」

Q:「持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A:「持咒很容易現這種相,不管它真假,不能動心。因為你這個還沒有進入陀羅尼門,也沒有看過你來參加這個悉曇班,那你唸的音對不對?這一個咒是很好,但是你這麼唸唸就現,那個境存疑。怎麼可能就看到你那個境?很多修密法的,都沒有按部就班,也沒有灌頂,也沒有幹什麼,然後就修。每一個都現相,哇,覺得很高興,看到這個佛像,看到什麼,佛像現了,如果現你看過的,那OK啊。佛不容易見的啦,你這個心沒有到完全清淨,你就是現那個境,今天講的這些「苦集滅道」你也沒有搞定一個,有什麼用呢?如果給你加持,身體有氣,你再用那個氣來修,那是OK啊,那個境對你沒有什麼幫助。」

Q:「是沒有什麼幫助,只是看到而已。」

A:「如果你說我持這個咒,然後身體氣越來越旺,有一天真的身體突破了,進入無色界了,那趕快再來修心。每個人因緣很難講,不能因為天天看那個,你唸那個咒就現那個境。你要進入陀羅尼門,是八地以上的菩薩,不是那麼簡單。你都沒有先空掉,沒有到不動地,你怎麼進入陀羅尼門?陀羅尼,要百千萬陀羅尼,不是只有持那個咒。這個末法時期沒有辦法,要叫你好好打坐修行,修到你心不動,然後再進入陀羅尼門,然後很簡單,進入陀羅尼門都為眾生,不是為自己。為什麼?因為你已經滅了你的心了、欲望了、煩惱了,你還要為自己幹嘛? 都是為眾生。那個人需要幫忙,那個需要幫忙,所以才修個密法,求菩薩幫他。自己修,你為什麼不好好學這個打坐?不認真打坐呢?你說我數息可以數到腳趾了,你上一次禪九也有去參加,最後一堂課你不在。告訴你,不是身體哪裡有氣,你要看著它,然後一直觀觀觀,觀遍整個身體嘛,觀遍整個身體,你這個氣都充滿了,你怎麼不會到四禪以上的境界? 

Q:「是。師父!有時候打坐時候,是已經到了沒有身見的狀態,然後就是眼前會看到很多光,或是亮點。」

A:「尤其你現在氣很旺是很容易看到。這些都是幻相,你都要滅掉,要回歸到虛空啊,這個五陰魔相就會講這個。你現在不管持咒也好,不管是氣造成了也好,這些都還是過程。如果你進入無色界,你還是那些嗎?那個表,不是還講的那些嗎?列的還是貪瞋癡慢疑這些基本煩惱。你要自己滅了沒有,沒有滅的話,你下一世再來還是這樣。」

Q:「是的,弟子是認為是在世間,日常生活所要滅的就這個是最難了,其實打坐都還是很容易」

A:「你有沒有人教你?你這個咒有沒有人教你?」

Q:「沒有,以前我還不懂的時候,還沒來法爾之前,自己學的。」

A:「以前啊?」

Q:「對,很早以前。」

A:「就學了是嗎?」

Q:「對,好多年前的事了。」

A:「每一個法都有它的,英文說tricky,不是那麼,你看看那個密教的咒語它這麼寫,這麼寫你照著唸就好了,而且還唸那個中文,它是古代的河洛音,那你又沒有這個羅馬字去相對,你也不知道在講什麼?著魔有份。所以我為什麼不隨便對心不淨的人教這種密法?它每個法都有它的重點,都要佛示現來帶著你,喔這麼做這麼做,才搞懂,喔,這個法是這麼修。不是你看看那個大藏經就會唸?所以現這個境要小心。你也沒事啊?用這個法是為了要幫別人,哪一個你知道的人,他現在身體不行啦,他怎麼樣了,或者怎麼樣,才要用這個法去幫他。對你就是這些啊,你要做的是這些啊,這個九十八個主煩惱,五利使、五鈍使十個,其他隨煩惱就九十八,加起來。你要做的是這個,不是光持咒這個就會斷掉。」

Q:「是,對。因為回到現實的世間,就是面對還是要拿捏。」

A:「你還是要對著大眾,待人接物之間,去斷你內在的還執著什麼?這才是真的。看到,看到就看到,當作沒看到。因為你突然間現佛像也好,現哪一個眾生在你周圍也好,在你什麼…?你不修行則已,要修行都會有這些東西啊。有的現恐怖的,恐怖的你要小心,你會小心;現好境,這個很容易迷失掉,不能現好境。我們現的都是恐怖相,都是不好的,那是菩薩,菩薩都嚇你。現好的就是要勾引你,你知道嗎?」

Q:「了解。」

A:「有的無知的人,不知道修行就是這樣。告訴你要擇滅,要離相嘛,那你執著,就會下一次再來,明天再來、後天再來,你就要小心。一般都是看到也是,因緣就是這樣啊,無常啊。今天應現了,明天不會再應現的。如果明天還是同樣一個境,後天一個境,那你就要小心了,它就跟上你了。你剛好搞懂佛法,不然你會被它騙了。」

Q:「是,因為那時候剛好想到《金剛經》。」

A:「不要看到佛就高興。」

Q:「是,所以就沒有管它。」

A:「起碼也要,因為你看太多了,這個佛像你看太多了,然後打坐氣太旺它就冒,因為你有影像所以它會冒,那個還無所謂,因為你知道這個法爾的佛像。你有時候有困難,也要觀觀祂啊,祂可以給你加持啊!如果無來由的佛像,也不知道哪一尊呢。示現不是說不好,但是你每次都示現,就要小心。」

Q:「對,只有見過一次而已。」

A:「你還是回歸基本盤,先把基本盤搞定。我修密法聲明十年。我走幾年了?到60幾歲才在學這個悉曇。40幾、50幾、60幾,30年。這個30年才搞定,心不亂動。這是你要求的基本的,心不動,才來可以學到陀羅尼門進去。如果你這個都沒搞定,你就進去,看,好看而已啊,對你心沒有幫助的。既然你知道正法就是對治你的這些習性,五利使、五鈍使,這是最基本的。你現在就等於五利使,不要以見取見,看到什麼不要執著,修到空也不要執著空,修到你幻起有相,也不要執著有相,不然你就五利使啊。他們沒有修的,還沒有到有五種好的現象產生,這個沒有產生也不好,產生了你不要受它抓住,度過去,那五陰魔相就在度過這些啦。你沒有看到,表示還沒有境界嘛,你看得到不是說不好,你不要執著它。」

Q:「好。」

A:「只能一次,不能再示現同樣的事。」

Q:「是。」

A:「好了,其他還有嗎?」

「謝謝師父!阿彌陀佛!」

沒有?沒有,那今天到此了。


[ 內觀禪修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