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爾禪修中心

法爾辭庫--大乘名相篇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張玄祥)撰  


廣六度行

據《成具光明定意經》所載,謂菩薩應廣修六度行,方能大弘法義。又作六德行,即:

(一)廣施─菩薩懷廣大心,深知此身及一切財物皆無我、無常,故能盡施一切而了無罣礙;復能廣弘法施,以開化愚蒙眾生。

(二)廣戒─菩薩堅守諸戒律,以保身、口、意三業之清淨,復輾轉化他,廣弘戒法。

(三)廣忍─菩薩於一切違逆之境皆行忍耐,視惡境為空無所有,而不生瞋恚之心;復輾轉化他,令受教眾生亦行忍。

(四)廣精進─菩薩精進修持,善調飲食、睡眠,無有怠惰;且不辭辛勞廣說法要以開教愚頑,令其亦精進無怠。

(五)廣一心─菩薩修行禪定時,能一心寂靜,離諸散亂,於一切時處,亦能專一其心而無所動搖;復化眾生,令其一心不亂。

(六)廣智慧─菩薩以智慧照了一切,雖處五濁之塵境,然道心堅固不失,滅絕三界妄想而證涅槃;復化眾生,令其亦修智慧。

 

《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云:

佛言:「我本先行六德之行,世世不廢,是以至於得佛,恣意變化,在所作為,為一切智,無物不達也。」

則曰:「何謂六德之行?」

曰:「廣施、廣戒、廣忍、廣精進、廣一心、廣智慧。」

善明白佛:「何謂廣施?」

佛言:「為道者先當知身非常真物,四大所成,骨肉不淨,皆當棄捐,還歸其本,不得常住。身不我有,財物非我許,心無有形,了無常名。為緣緣行縛,所以有身行,身無有常,亦當空朽。以計如此,則立四信。內身外身,天地萬物,皆無常住,當歸壞敗,棄散消融。此信已立,則觀體非體,觀物非物,便能恣施,飽滿於人。又而法施牽化愚曚,故曰廣施。」

「何謂廣戒?」

曰:「廣戒者,謂能攝身之三殃、守口之四過、撿意之三惡。身行者,若見一切眾生、蚑行蠕動,愍而哀傷,縱而活之,隨其水陸,還而安之。若見眾寶珍琦,柔軟細滑可意之物,雖身貧苦,內伏其心,不令貪取。及見細色脂粉之飾,則內觀朽爛膿血之臭,斯身之三戒。口行者,謂彼若以四過加己,則而覺知口之失也,報以善言和語,至誠不飾,答而化之,使反從己,斯口之四戒矣。意行者,則心習智慧,思惟生死,常住慧處,不惑流淟。又深入道品、空無之要,別了真喭而無疑難。見善則勸,成則代喜,斯意之三戒。故行道之始,先於十戒,既能自為,又化他人,勤而不懈,行而不休,都無懈惓之想,故曰廣戒也。」

「何謂廣忍?」

曰:「廣忍者,若人罵我,計從聲出音來到此,觀了無形;本音所來,出於心意,觀于心意,亦復無形。察心所猗,猗於四大,四大還本,則亦無名、亦非彼我、亦非男女、亦非老少,計了無主。慚辱所在,無形立字。於兩無之中,又亦無形,計此三者,空無所有。智者散意觀慮如此,則瞋恚不生,以空忍空,又於眾惡,忍而不為。對來不起,撿心伏意,身自能爾,又誨他人,此謂廣忍也。」

「何謂廣精進?」

「減於多食,不味於味;除於睡臥,驚意晨夜。遠俗近道,行於眾戒。坐起之法,不失其儀,無犯之行,當習於心;道品之要,汲汲樂誦,晝則勤受,夜則經行。語則應律,身口意并,從猗憶法,不離經文。坐而廣說,意不以煩,開教愚頑,不以懈勞。違心反意,自逮專精,身既自能,又誨他人。斯謂廣精進。」

「何謂廣一心?」

「孝事父母,則一其心;尊敬師友,而一其心;斷愛遠俗,而一其心;入三十七品,而一其心;空閑寂寞,而一其心;在眾煩亂,而一其心;多欲多諍,多作多惱,於是之處,而一其心;褒訕利失,善惡之事,於是不搖,而一其心;數息入禪,捨六就淨,而一其心。身自能行,復教他人,此謂廣一心也。」

「何謂廣智慧?」

曰:「明士隨於受身,則有三痛、六患、五蔽之垢、六十二沈吟之想、八十八難解之縛、千八百鋒瘡之痛。若此之事,則以智慧一一開了。觀其所起,察其所滅;視其所病,選以何藥。既總其要,令身不毀戒,意不入俗。處眾愛之中,心在道品之藏;寄六患之舍,心在六淨之堂;住五蔽之室,心在斷滅之戶;猗不固之屋,心思方便之護;坐虵蚖之地,心念捨遠之徑;乘坏船之嶮,心圖自濟之路;近盛火之林,心推灌滅之安。是以明士,行智慧之便,拔出生死之難;絕三界之想,就滅度之地。既自身行,又教他人,此謂廣智慧六德之行義也。」

「向所問,如來神變相好,無量之德,所以致之?行此六法及諸慧定三十七品總持無邊底之行,故得佛號、天尊,無所不能為也。」


[ 名相篇 ][ 法爾辭庫 ]  [ 首 頁 ]